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二十节 筑路(3)

出工不出力的基本劳力小组。

因为他们没有17世纪的澜河水资料,不知道其历史最高水位是多少。因此在划定路线时,距离河岸的标准是按20世纪的百年一遇洪水标准再加多10%的余量。

路基采用的填土式,这种路基适用于平原和丘陵地区的低平地段。为了减少运输环节,决定尽量采用路边沟取土,取土坑只作为补充。

施工对首先根据车辆以后算出的公路边沟的宽度,从路基边椿向外按该宽度量出边沟的边线位置,一般都是用石灰洒线标记或者用打椿拉绳来订出边线的,梅晚不舍得用石灰,就改洒草木灰来定边。

从边沟里挖出来的土,浅表层是水稻土或者其他富含腐殖质的土壤,这样的土施工队是不要的,修筑路基最好是采用粘土和砂性土,这二种土在工地沿线都不缺少,使用起来很方便。因为位置沿河,砂性土很多,土夹杂有许多鹅卵石和贝壳,直接填埋进路基对路基的整体强度不利。负责取土工作的卓天敏就在取土现场设置了筑用的沙石筛,将土的石头、贝壳都筛选出来。鹅卵石可以作为建筑材料,贝壳,梅晚则打算用它来烧石灰――不过他只知道贝壳可以烧,并不知道怎么去烧。

被筛选过的泥土被用来填埋路基。整个路基的截面呈阶梯型,用粘土和砂性土交替分层铺设的,泥土每填高20公分就用压路机碾实二遍。这样持续把路基填土到1米。再把两边取过土的边沟整平以利于排水,整个路基就大致完成了。

相形之下,路面的工作要复杂一些。土质的路面要求平坦密实,天气干燥的时候不松散,行车时尘土少;下雨时能很快把水排干。这几个工程技术人员从来就没搞过路桥工程,经过努力回忆当年教科书的知识,加上随身还带了一些课本和技术资料,总算把路面材质特性搞明白了。

梅晚带着个小铲,在取土的路沟旁不断的铲一铲土,用眼睛看,用手捏挫。走了一米又一米,把个正测量澜河水资料的燕雀志看得莫名其妙。

“梅经理,”梅晚过去是工程队的项目经理,于是大家都跟着这么叫了,“你看土踅摸什么呢?”

“看土质啊。”梅晚随手把手里的土搓碎,“得找个适合铺路面的土。”

“挖出这么多土不能用?路基不也是这么填得。”

“路基用土要求比路面简单。”梅晚解释说土壤按颗粒大小可分为粘土、砂土和粉砂土,自然界的土壤一般都是三者的混合体,按其含量的不同,又可细分成种,用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