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78章 敦煌争论(3)

这点刘继隆用了老办法,左右以手臂拴麻布和不拴来区分。

当然,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手段,真正从根本解决问题的手段,是解决军队的文盲问题。

河西失陷近百年,普通的百姓根本不会说大唐官话,更别说书写汉字了。

摆在刘继隆面前的有许多问题,文字和语言问题无疑是最大的问题。

山丹城内会说官话的人不过三十余人,并且都是直白,各自都有事务需要忙碌。

让他们教导八百山丹兵马官话、汉字,所耗时间恐怕将以年为记载。

只是即便再难,这件事也要坚持下去,毕竟收复凉州后的下一步就是收复河湟、陇右。

前世大唐对归义军的防备力度,可以说仅次于河朔三镇和两淮诸镇,甚至在某些方面还隐隐超出。

正因如此,大唐对河陇地区只保持着名义上的统治,实际上河陇、河湟地区还是以吐蕃人、嗢末人自治为主。

这样的局面,也就导致了归义军不仅得不到大唐的助力,反而还需要防备大唐扶持的这些势力。

河陇、河湟、河西三地汉人渐渐绝迹,不是被少民同化,就是死在了当地的乱战中。

即便张淮深几次力挽狂澜,却也改变不了这个问题。

自汉以来便成为汉地的陇右及河西,最终成为了吐蕃、回鹘、嗢末等人的天堂,这也是西夏后来为什么能那么轻松统治河陇的原因。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得从大唐方向获得足够的人口。

山南西道和剑南道有许多流寇、盗匪,对于大唐来说这些人是祸害,可对于河陇之地来说却不是。

只要他们是男人,刘继隆就有手段和时间让自己所辖之地的汉化程度上升,继而影响整个河陇地区。

当然,在河西东扩与大唐接触前,还有一件事需要刘继隆关注,那就是张议潮所派的几批使臣。

想到这里,刘继隆目光看向了西边,似乎穿越了千山万水,见到了沙州衙门之中的张议潮

也在他注视西方的同时,一辆由百余名精骑护送的马车沿着夯土官道,缓缓驶入了西陲之地的某座城池之内。

俯视此地,一条河流沿着祁连山西麓流下,穿过茂密的树林与大片的耕地,从这座城池的东边蜿蜒,最后汇入城池北部的一座大湖。

大湖东西长近二十里,南北十余里,湖泽边缘尽是芦苇,飞鸟不绝。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