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123章 :臣亦择君(3)

“早就该这样了,吾等效忠的是吴王,不是什么楚王。从今以后我要让河北之人只知吴,不知楚。”

阿牛心思灵活,没有大刀阔斧撤下军中的所有楚旗,那样太显眼,容易引起他人注意。

他的做法是今日撤一楚旗,明日增一吴旗。

一点一点,把军中楚、吴旗帜的数量更换。

同时在对各下属城池、军队颁发的命令中,几乎不再提及大楚、楚王等字眼。

所有政令、军令都以吴王作为开头。

这些都是小的动作,实行的时候甚至很难被人察觉,可长期施行下去足以潜移默化改变所有人的思维。

新近收编的军队直接不再提“楚”字。

上谷郡和渔阳郡的边军抵达蓟城时,就成了此策的一批试验。

“皇帝无道,残虐天下。尔等皆是六国之民,被迫离开故土,远离父母妻儿,来此北疆受苦,真是让人闻之则泣,思之即哀。今吴王奋起义兵,自白马渡河,平定燕赵。为万民逐暴政,替天下行正道,念尔等哀苦之情,特来解救”

阿牛一身戎装,站在台上,对着下方站定的数千边军大声演讲,声音极复煽动力。

哪怕下面的许多人听不懂他一口带有阳夏口音的雅言,也会被其传递出的情感影响。

这些边军以地域籍贯排列成方阵。

各方阵处都有阿牛训练出来的手下进行翻译和大声的传达,竭力让每个人都能听到和听懂。

目的就是要让这些边军戍卒感受到吴王解救他们的恩情,要让他们明白是吴王打到河北来,才让他们能够回家。

用吴广的话来说,这就叫做意识形态的建设。

他拥有河北的大部分富庶区域,邯郸、广阳等大郡府库中堆积的物资让他短时间内都不用担忧粮草消耗。

吃喝等物质条件有了保障后,思想层面的东西就不能放松,得双手紧抓。

这是吴广从后世学来的经验。

如果不注重思想宣传,不仅军队没有属于自己的精神气,对他也不会有多少忠心,好不容易练出来的一支兵马,转眼之间就可能另投他人。

在阿牛的宣扬下,吃饱喝足并且知道自己有回家的希望后,还真有许多戍卒听得感动,当场有人流下眼泪。

有人喃喃:“若无吴王,吾等还不知要在这北疆待上多久,吴王对吾等确实有解救之恩啊。”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