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八年,秋意已浓。
黄浦江的汽笛声穿透晨雾,呜咽着宣告这座东方巴黎的苏醒。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在熹微晨光中显露出冷硬的轮廓,海关大楼的钟声沉稳地敲响七下,惊起一群栖在和平女神像上的鸽子。
阿贝站在十六铺码头的人潮中,单薄的衣衫抵不住江风侵袭,不由自主打了个寒颤。她紧了紧肩上洗得发白的蓝布包袱,里面装着几件换洗衣物、干粮,以及莫老憨夫妇几乎倾尽所有才凑出的十几块银元。最贴身的内袋里,藏着那半块莹润剔透的玉佩——这是她与未知过去唯一的联系。
“小姑娘,让让路!”一个粗哑的嗓音在身后响起,伴随着沉重的木板车吱呀声。
阿贝慌忙侧身避开,险些撞到旁边穿着绸缎长衫的绅士。那人嫌恶地瞥了她一眼,用手帕掩住口鼻,仿佛她身上的水乡气息玷污了这大上海的空气。
这是阿贝第一次离开江南水乡。码头上充斥着各式人等:西装革履的洋行买办、高声吆喝着的挑夫、衣着光鲜的太太小姐、还有那些眼神飘忽在人群中穿梭的闲杂人等。空气里混杂着烟草、香水、汗水和黄浦江特有的腥咸气味,让她有些头晕目眩。
“一定要找到工作,一定要挣到钱给爹爹治病。”阿贝默念着,指甲深深掐入手心,用疼痛驱散内心的惶恐不安。
她在人群中艰难穿行,不时有人粗暴地推开她。一个戴着鸭舌帽的瘦小男子故意撞了她一下,手迅速探向她的包袱。阿贝警觉地转身护住,那男子啐了一口,迅速消失在人群中。
“小心点,小姑娘,码头上的扒手多得很。”一个推着零食车的老婆婆好心提醒道,“看你样子,是第一次来上海?”
阿贝点点头,用带着软糯江南口音的官话问道:“婆婆,请问您知道哪里有绣坊招工吗?”
老婆婆上下打量她,摇摇头:“绣坊?大的绣庄都要人担保,小的工钱少得可怜。这上海滩啊,不是那么好混的。”她指了指西边,“你去老城厢那边看看,有些小绣坊或许招人。不过得小心,别被人骗了。”
谢过老婆婆,阿贝紧紧抱着包袱,按照指示方向走去。她穿过繁华的外马路,越往西行,街景越发凌乱破旧。高大的西洋建筑逐渐被低矮的里弄住宅取代,石板路变得凹凸不平,晾衣竿横七竖八地架在弄堂上方,挂满了各色衣物。
“招聘熟练绣娘,需有保人。”“招女工两名,包食宿,月薪五元。”“本绣庄诚聘绣娘,试工三日,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