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足风流。这乱世之中的一点温情,或许,正是支撑她们走下去的全部理由。
---
这乱世之中的一点温情,或许,正是支撑她们走下去的全部理由。
林婉贞的手指抚过那藕荷色的细棉布,触感柔软微凉,像清晨带着露水的花瓣。她取出针线笸箩,里面除了常用的针线,还有几本旧时描摹的花样子,以及那枚她始终舍不得当掉的鸡血石小印。小印沉默地躺在那里,是她与过去那个繁华世界唯一的、坚硬的联系。
她选了一个简单清雅的兰草图样,用细炭笔轻轻在布上勾勒出轮廓。针尖穿过布料,发出细微的“簌簌”声,在这寂静的午后,显得格外清晰。每一针,都像是在将破碎的生活一点点缝合;每一线,都牵动着对未来的渺茫期盼。
莹莹趴在床边,已经打开了那本崭新的国语课本,手指点着上面的字,小声地、磕磕绊绊地念着:“人、手、口、刀、牛、羊”她还不认识几个字,更多是在看旁边的插图,但那双眼睛里闪烁的光芒,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明亮。那支崭新的钢笔,被她小心翼翼地放在课本旁边,仿佛一件神圣的宝物。
“阿娘,‘牛’字是这样写吗?”莹莹抬起头,用手指在床板上比划着。
林婉贞停下针线,探过头去看,温柔地纠正:“嗯,差不多,这里要弯一点,像牛角一样。”她拿起那支钢笔,拧开笔帽,在旧报纸的边角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一个“牛”字。墨水流畅地洇开,形成清晰而有力的笔画。这支笔,不仅是一份礼物,更是一把钥匙,一扇窗,为她的女儿打开了一个可能通向更广阔天地的入口。
看着女儿专注模仿的侧脸,林婉贞心中那股混合着心酸与欣慰的情绪再次翻涌。齐啸云那孩子他送来的,何止是点心、布料和文具?他送来的是尊严,是希望,是一种被世界遗弃后,重新被人记起、被人郑重对待的温暖。
她想起少年离开时那挺直的背影,想起他说话时沉稳而真诚的眼神。“总有云开见月明的一天”这话由一个十岁少年说出,带着一种近乎天真的笃定,却莫名地具有抚慰人心的力量。齐家,像一座沉默的山,在风雨飘摇之际,悄然投下了一片可供歇息的阴影。这份情谊,太重了。
“莹莹,”林婉贞轻声开口,“齐家哥哥送我们这些东西,是雪中送炭的情分。我们如今无力回报,但这份恩情,要铭记在心。将来若有机会,定当涌泉相报。”
莹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看着母亲郑重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