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53章 出道即巅峰(3)

了示意图:“我们可以将整个导轨在长度方向上划分成若干个重叠的区间段,比如每两米一段,段与段之间重叠半米。”

“刮研时,不再单纯追求单个点的接触率,而是以控制每个区段的整体平面度为首要目标。采用从导轨中部向两端、左右导轨交替进行的交叉刮削顺序,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应力集中和产生新的变形。”

“测量上,”他继续画着,“由于缺乏足够长的精密平尺,我们可以采用透光法辅助。”

“将刀口平尺分段放置,在下方放置光源,手电筒即可,观察平尺刃口与导轨表面的透光缝隙。有经验的师傅完全可以通过透光均匀度判断微米级的间隙变化。”

“再配合使用不同厚度的塞尺,对关键接刀处和分段测量点进行量化控制。通过记录每个点的塞尺厚度,可以反推出整个导轨的平面度误差趋势图,从而指导下一轮的刮削重点。”

前世这项工艺方法在1970年代后,才被纳入中国机械加工工艺手册。

他一边说,一边在地上列出几个简单的计算公式,说明如何通过塞尺数据计算平面度误差。

“这样,我们虽然没有高精度仪器,但通过方法和数据的结合,完全有可能将整体平面度控制在0.015mm以内,甚至优于苏方标准。”

现场安静下来,老师傅们看着地上清晰的示意图和演算过程,脸上的怀疑逐渐变成了思索和惊讶。

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一点就透。

赵四这个方法,听起来繁复且匪夷所思,但细想之下,却极具可操作性,完美避开了缺乏超长精密检测工具的短板!

李科长激动地扶了扶眼镜:“好!太好了!赵明同志,你这个方法很有创意,而且有理有据!张工,你看?”

张工蹲着仔细看着赵四画的图,半晌,猛地一拍大腿:“妙啊!这交叉刮和透光塞尺配合的法子!我怎么就没想到!这样确实能把握住整体!小子不,同志,你这法子是从哪学来的?”

赵四平静地回答:“我在进修学习的时候看过一些国外资料,结合我自己的钳工经验总结的。理论上应该可行。”

“技术上完全可行!”张工兴奋地站起来:“李科长,就按赵明同志这法子试试!总比咱们现在这笨办法强!这肉眼摸着刮,心里根本没底!”

“好!”李科长当即拍板,“赵四,抓紧时间把技术方案整理一下,我马上请厂长和总工评审!速度要快,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