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同志提出的问题和方向,很有价值。几位钢厂同志的顾虑,也很实际。”
领导拍板道:“我看这样,会后由一重厂牵头,根据今天讨论内容,进一步完善那份报告,特别是增加关于工业试验风险评估和初步方案的建议。”
“部里会密切关注,酌情考虑选择一两家基础好的钢厂,作为试点,开展针对性研究!这事,要当成一个长期任务来抓,不急于一时的成败,但要坚定不移地探索下去!”
这个结论,虽然没有立即达成实质合作,但无疑肯定了赵四工作的价值,并为后续的努力打开了通道。播下的种子,总算没有夭折。
散会后,几位钢厂的工程师纷纷走过来和赵四交换联系方式,表示回去会认真研究他提到的那些问题。
严工也拍了拍赵四的肩膀,语气复杂地说了一句:“年轻人,后生可畏啊好好干!”
看着那些离去的身影,李科长长长舒了口气,擦擦额头的汗,对赵四低声道:“好小子!真给你顶住了!这下,咱们这课题,算是立住了!”
赵四点点头,心里明白,这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困难,还在后面的具体推动和试验过程中。
但他没有注意到,部里那两位领导在离开前,低声交谈了几句,目光在他身上停留了片刻,其中一位对随行人员轻声嘱咐:“这个赵明的材料,回头详细整理一份报上来。”
轴承钢研讨会引发的波澜尚未完全平息,没两周,一份盖着机械工业部鲜红大印的正式调函,就通过机要通道送到了厂部办公室。
厂长亲自把赵四叫到了办公室,将调函递给他,脸上带着复杂的表情,有惊讶,有欣慰,也有几分不舍。
“小赵啊,部里来的调令,点名叫你。”厂长指着函件,“借调你去部里新成立的‘工业技术革新办公室’工作三个月,参与一项全国性的工业难题汇编与攻关指导工作。这可是大事啊!”
赵四接过调函,快速浏览了一遍。内容很正式,措辞严谨,要求他一周内到部里报到。
“工业技术革新办公室”赵四心里一动。这个名字,和他之前萌生的编写全国性实用技术手册的想法,不谋而合。
“厂长,这”赵四抬起头,有些迟疑,“厂里这边的工作”
“厂里的事你不用操心,工作交接一下就行。”厂长摆摆手,语气肯定,“这是部里对你的信任,也是咱们一重厂的光荣!说明你之前在研讨会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