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进口设备。
赵四意识到,这不仅是加工能力问题,更关乎测量、控制、机床精度保持等基础能力。
他联想到未来对微电子、精密光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需求,将这个方向的战略重要性标记为“极高”。
他在笔记上写下初步思路:“近期以仿制改进现有进口高精度机床为主,重点突破精密主轴、滚珠丝杠、数控系统可靠性;中长期需布局超精密加工工艺(如金刚石车削、研磨)及在线测量技术。”
对于“特种功能材料”,赵四依据电子管厂和雷达基地的经验,以及未来信息中对电子元器件、半导体、新型发动机材料的提示,将其分为几个子项。
电子材料(阴极、封装、基板)、高温材料(涡轮叶片、燃烧室)、耐腐蚀材料(化工设备、海洋装备)。他判断,电子材料和高温材料的需求将最为迫切。
“环境适应性及加速寿命试验方法”这个方向,由一位年轻干事初步整理。案例多来自南方湿热地区、北方高寒地区的装备故障,以及一些需要高可靠性的军工产品。
问题在于缺乏科学的加速试验手段,导致产品环境适应性差,故障率高。
赵四在这个方向上停留了很久。他想起了雷达磁控管因微量硫化物而失效的教训,意识到随着装备越来越复杂、应用环境越来越严酷,没有科学的预测和验证手段,可靠性就是空中楼阁。
他标注:“此为基础支撑技术,需尽快建立我国自己的环境应力筛选、高加速寿命试验等方法标准,并推广至关键元器件和整机考核。”
分析工作持续了数日。每个人负责的方向逐渐从模糊的概念,变成了附着具体案例、数据支撑和初步判断的厚厚一叠分析笔记。
赵四将大家的成果汇总,开始进行综合评估和优先级排序。
他采用了一个简单的矩阵方法,横轴是“战略重要性”(根据对未来重点项目的影响程度判断),纵轴是“问题紧迫性”(根据当前故障频次和影响范围判断)。
经过反复权衡和讨论,一份初步的优先级清单逐渐清晰:
第一优先级(战略重要且非常紧迫):
高性能合金钢冶金质量提升(装备制造业基础,影响面极广)
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及装备(制约产业升级和尖端装备发展)
电子元器件高可靠封装、散热及寿命评价(信息化、智能化装备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