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大装备共性基础技术难题识别及攻关路径建议(初稿)的完成,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工业技术革新办公室乃至部里相关司局,激起了层层涟漪。
周主任亲自将报告副本呈送部党组主要领导和分管技术的张副局长,并抄送了计划司、科技司、装备司等相关部门。
报告的厚重感和其中蕴含的庞大信息量,立刻引起了高度重视,但也伴随着截然不同的反响。
最初几天,是悄无声息的阅读和消化期。赵四和小组成员们一边继续整理支撑材料,一边忐忑地等待着外界的反馈。
风暴的征兆,最先从装备司一位与马工相熟的副处长那里传来。那副处长在走廊遇见王永革,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小王,你们革新办现在手笔够大的啊?这报告一上来就要动钢铁、动机床、动电子元件的根基?胃口不小嘛!”
王永革当时没品出深意,回来还当笑话讲给赵四听。赵四却皱了皱眉,意识到这绝非玩笑,而是某种质疑的信号。
果然,没过两天,在部里一次关于下年度技术措施费安排的预备会上,分歧公开化了。
会议由计划司主持,装备司、科技司和革新办派员参加。议题本是常规的经费盘子分配,但装备司的一位副司长在发言时,话锋一转,提到了革新办刚提交的报告。
“最近看了份材料,是革新办搞的,讲什么‘共性基础技术难题’。”副司长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感,“里面提了不少问题,有些看法也挺新。不过呢,我觉得啊,咱们搞工业建设,还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他端起茶杯,吹了吹气,慢条斯理地继续说:“现在各厂矿企业,首要任务是完成国家计划,保证生产。”
“很多所谓的‘共性难题’,在现有条件下,通过加强管理、改进操作、小改小革,是可以缓解甚至解决的。动不动就要搞全国性的攻关,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会不会影响当前的生产秩序?”
他目光扫过会场,最后落在代表革新办与会的赵四身上:“尤其是报告里把‘高性能合金钢’‘精密加工’列为最优先,这牵扯到鞍钢、一机部下属各大机床厂的根本工艺路线调整,动作太大。我看,还是要慎重。”
会场气氛顿时有些凝滞。计划司的处长低头记录,不置可否。科技司的代表推了推眼镜,欲言又止。
赵四感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他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