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112章 从此成为部里人(2)

站,熟悉的空气扑面而来。

回到部委大院,一种久违的安定感油然而生。他们先回革新办向周主任报到。

周主任早已接到红星厂和三线指挥部的捷报,脸上是掩不住的笑意,亲自到办公室门口迎接。

“辛苦了!辛苦了!你们这次可是立了大功!”

他用力拍着赵四的肩膀,“报告先不急着写,回去好好休息两天,洗洗风尘。部里对你们这次的表现非常满意!”

消息传得很快。赵四接二连三的成功,尤其是在鞍钢和红星厂这两个硬骨头上取得的突破,早已在部里相关司局传开。

这一次,引起的震动远比前次更大。

如果说鞍钢的成功,还有人私下议论是“运气好”或者“上面有人”。

那么这次在条件极其艰苦、技术难度更高的三线厂,短时间内解决厂方束手无策的尖端材料难题,就再也无法用简单的“背景”或“运气”来解释了。

技术层面的认可开始真正占据上风。

计划司、科技司的一些资深技术官员,在走廊遇见赵四时,会主动停下来打招呼,交谈的语气不再是对待年轻后辈的客套,而是带着平等探讨的意味。

“赵明同志,红星厂那个高温合金晶界脆化的问题,你们用微量铪铪强化的思路很巧妙啊,是不是参考了国外最新的期刊?”

科技司一位分管材料的老处长饶有兴致地询问。

赵四谦逊地回答:“主要是厂里基础工作扎实,我们只是做了一些方向性的尝试。”

他注意到,对方对他能弄到高纯度铪铪这件事,似乎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惊奇,更像是认为这是部里为保障重点任务而进行的特殊资源调配,合情合理。

这种微妙的变化不仅体现在部里同事身上。

就连革新办内部,之前一些因为马工闲话而对赵四持观望态度的人,态度也彻底转变。

食堂吃饭时,会有人主动凑到他们这一桌,打听西南之行的见闻,言语间透着钦佩。

马工本人变得更加沉默,几乎成了办公室里的透明人。

王永革对此感受最为直观,他咧着嘴对赵四说。

“四哥,感觉现在走在部里,腰杆都挺得更直了!以前那些人看咱们,眼神都不一样了。”

陈继业也推了推眼镜,冷静地分析。

“实力是最好的名片。咱们用实实在在的成果,把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