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面而来。
赵四没有丝毫慌乱,那份说服力强化的效果此刻完美显现。
他没有直接反驳,而是从最具体、最无可辩驳的案例入手。
他没有看稿子,语言流畅而清晰,仿佛那些数据和案例早已刻在脑子里。
“首长,各位领导,我的依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我们革新办近年来处理的上百起重大技术故障的案例分析。”
“例如,西北406基地雷达事件,根源是电子管阴极材料抗毒化能力不足和散热设计缺陷;江南厂万吨轮曲轴加工精度超差,背后是大型机床导轨材料稳定性问题和国产数控系统补偿功能缺失”
“这些看似孤立的个案,深挖下去,都指向了材料、工艺、核心基础件和控制系统等基础环节的共性薄弱。”
他语速平稳,列举的案例真实具体,数据准确,立刻将宏大的命题拉回到了可感知的现实层面。
“二是基于对国内外公开技术文献和产业发展动态的跟踪研判。”
他继续道,“我们落后,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在工业体系的‘地基’上投入不足、布局不全。”
“别人用合金钢,我们还在攻关普碳钢的纯净度;别人的机床靠芯片和软件实现微米级控制,我们还在努力提高齿轮和丝杠的机械精度。”
“这条路很踏实,但差距会越拉越大。我们必须同时在‘挖地基’和‘盖高楼’上投入力量。”
“第三,”赵四目光坦诚地看着首长,“是我个人基于这些事实和趋势的一点思考,或者说是一种强烈的危机感。”
“如果我们现在不立即着手系统性补课和前瞻布局,那么未来十年、二十年,我们面临的将不是某个设备卡脖子,而是整个产业体系的‘窒息’风险。”
“‘工业基础能力’提法可能不成熟,但它反映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亟待重视的体系性差距。”
他并没有一味强调困难,而是在指出问题的同时,也清晰地阐述了他所构想的解决方案框架。
建立共性技术平台、统一标准体系、布局前沿方向、创新协同机制
他的陈述逻辑严密,数据扎实,观点鲜明却又建立在充分的事实依据之上,更重要的是,他传递出的那种深沉的家国情怀和紧迫的危机意识,极具感染力。
整个过程中,首长一直安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扶手上轻轻敲击,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赵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