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计划”的启动会议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召开。
会议规格极高,与会者除了几位核心决策层领导,便是来自相关部委、中科院、顶尖高校和重点骨干企业的负责人及首席专家。
赵四作为技术规划组副组长列席,他的年轻与众多白发苍苍的权威泰斗同席,显得格外醒目,却也无人敢于小觑。
会议的核心议题,正是审议赵四牵头起草的“盘古计划”总体技术规划与第一阶段实施方案纲要。
当赵四站在投影幕布前,清晰、冷静、逻辑严密地阐述“盘古计划”的战略目标、技术路线和首批启动项目时,会场异常安静。
他提出的“先啃硬骨头,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思路,尤其是将“超高精度坐标镗床和螺纹磨床”的攻关列为“第一战役”,得到了与会高层领导的明确支持。
“就这么定!集中力量,打好‘母机之母’这一仗!要什么条件,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特事特办!”主持会议的领导一锤定音。
决议迅速转化为行动。
一份份盖着“盘古计划”鲜红印章的调令和协调函,通过保密渠道发往全国各地。
赵四手中的特殊权限第一次展现出惊人的威力。
短短一周内,来自沈阳第一机床厂、昆明机床厂、北京机床研究所、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上海机床厂等单位的顶尖专家和技术骨干,被以“紧急技术任务”的名义抽调出来,迅速集结到北京郊区一个刚刚腾空、戒备森严的旧厂区。
这里,成为了“盘古计划”首个攻坚项目——“901工程”(虚构,超高精度机床攻关项目代号)的临时指挥部和总装基地。
赵四作为技术总协调人,几乎吃住都在指挥部。
他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将这批来自不同单位、各有绝活也各有傲气的顶尖人才迅速捏合成一个高效协同的战斗集体。
项目启动会上,争论异常激烈。
“精度指标定得太高了!照这个标准,现有的主轴轴承、丝杠、导轨没一样合格!这根本不是改进,是重新设计!”一位来自沈阳的老专家敲着图纸,眉头紧锁。
“光机部分精度上去了,数控系统怎么办?我们现在的数控装置,稳定性都成问题,更别说达到微米级补偿的要求!”清华来的教授推了推眼镜,面露难色。
“还有测量!加工出来精度到底多少,我们现有的测量手段根本测不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