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先摸清误差的规律。”
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简要说明了空间误差的来源和补偿的基本思想。
“当前,我们能做的是通过精密的机械结构调整和预设的补偿凸轮或挡块,来尝试抵消一部分系统性误差。”
“这需要大量反复的测量和手工调整,但这是必经之路。”
“所以,我们的第一步,是利用母机的精度,制造出最核心的双摆头和工作台回转轴系,先把五轴的‘架子’搭起来。”
“同时,测量组要准备好最精密的量具,我们要像绣花一样,一点一点地测量和修正。”
赵四定下了基调。
方案确定,庞大的机器再次开动。
这次的目标,是加工出用于五轴实验平台的核心部件——一个结构紧凑的ac轴双摆头万向节和配套的高精度圆光栅。
母机再次展现出它作为“母机”的威力。
在赵四的亲自操作下,刀尖沿着复杂的轨迹运动,在特种合金钢的毛坯上,一点点雕刻出要求极高的轴承安装孔系和传动结构。
对母机自身精度和动态性能的考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与此同时,另一组人则在赵四的指导下,开始搭建那个简易的五轴实验平台。
底座是利用现有的一台旧机床床身改造的,显得有些笨重和不协调。
但这无关紧要,它只是一个承载机构。
数周后,双摆头部件加工完成。
那个精密得如同艺术品的万向节被小心翼翼地安装到实验平台上,与同样由母机加工出的高精度回转工作台连接起来。
一个粗糙却完整的五轴联动实验装置雏形,就这么出现在了车间角落。
“通电,试运行!”赵四下令。
控制柜里,比之前更复杂的继电器和接触器阵列发出密集的“咔哒”声。
电机带动着各个轴开始缓慢空转。
双摆头在指令下做出各种角度的摆动和旋转,动作虽然还有些生涩,仿佛下一秒就会自己左右互搏一样。
但确实实现了基本的五轴联动功能。
“下一步,精度测量与机械调整。”赵四没有丝毫放松。
他指挥团队,利用千分表、水平仪等高精度机械量具,开始对平台的空间定位精度进行极其繁琐的逐点测量。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