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044章 拆台子(2)

这就是苏泽的分化瓦解之策了。

明代的国子监,在国初的时候还是官员入仕的重要通道,只要完成国子监的学业就被授予官职入仕。

明初很多大臣,也都是从监生升上去的。

但是到了这个时候,高级仕途几乎都被进士出身的官员垄断,国子监的含金量大大降低,就算是获得监生资格,也只能寻一些不入流的小官职位。

前途无望后,国子监就逐渐变质,从国家干部培训学校,逐渐扭曲为混文凭的野鸡大学。

很多有志于科举的监生,都不愿意去国子监坐监读书,更愿意选择留在家乡的书院就读。

国子监中的学生良莠不齐,还有一些富商会为了虚荣心给子弟购买监生资格,所以国子监中聚集了大量无所事事的纨绔子弟。

这些人考学不行,但又觉得自己是国子监生,是天子门生,所以也是在野舆论重要力量。

科道言官最喜欢的就是发动监生中的“意见领袖”,发动他们示众抗议。

古往今来,年轻人都是热血冲动,容易被有心人当枪使的。

苏泽这一招,就是给国子监生一份差事,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只要乐府新报办成了,这些国子监生还会围苏泽家?

笼络完基层的国子监生,苏泽又继续写道:

“仿宋代小报规制,以翰林院总纂其事,或诗、或词、或乐府、或曲,乃至俚语白描、小说话本,以陈民风。”

这就是给翰林院中那些不得志老翰林机会了。

翰林院中的庶吉士这么多,能引起皇帝和内阁辅臣关注的也就那么几个天命之子。

乐府新报只要发行,就算是皇帝宰辅看不到,也能让买报的人看到,这对于文人来说的诱惑是无穷的。

将乐府新报的编辑部设在翰林院,也是给这些清贵翰林找点事情干,又给他们一个扬名的渠道。

下层和中层都拉拢完毕,苏泽最后写道:

“设文渊阁学士总其事,每月择要编成民风辑要,呈御前亲览。如永乐年间解缙编永乐大典之制,分类辑录,以备圣聪。”

苏泽将终审权送到内阁,想必那些想要有些作为的阁老们,比如高拱张居正他们,一定乐意将这项权利掌握在手里。

对于皇帝来说,这份乐府新报也多了一条了解民情舆论的途径,日后内阁想要推进什么政策,可以用报纸上的舆论来影响皇帝,而不是和以前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