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112章 保守和进步(4)

其实在元明鼎革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统治集团是积极向上的,风气也相对开放的。

朱元璋承认元代法统,其实也存在几个想法。

承认元代法统,又确定大明的法统是传自大元,就可以顺势继承大元的疆域。

就算是控制不到的区域,也算是保留了宣称权,随时可以用这个理由去宣战。

明初时候的几次对外战争,包括成祖朱棣征讨草原,征讨安南,都是用的这个理由。

此外在元明交际的时代,明廷也有不少官员,在元代也是官员。

特别是地方上,有大量的元代旧官吏,很多士绅地主在元代也是士绅地主。

承认元代法统,也是团结这部分人,吸收他们进入大明的体系中。

而等到了土木堡之变后,再到了嘉靖朝抗倭和俺答两场对外战争后,思想风气又发生了变化。

失去了军事上的自信,文化上也开始失去自信,而明初那种开疆拓土的精气神也散了,也没人再提开疆拓土了,大明朝才开始严守华夷大防,思想界风气也开始逐渐保守。

苏泽显然是要扭转这种风气的。

至少要让朱翊钧这个皇太子改变这个想法。

严搞华夷大防的结果,本质上是一种“夷狄恐惧症”,这种恐惧症甚至病态到连夷狄的土地都不愿意占领,认为这些土地都是“脏东西”,占领了会污染华夏的纯粹性。

明代中晚期其实也有几次对外战争的胜利,但是胜利后反而主动后撤,就是这种“夷狄恐惧症”的结果。

而苏泽要做的,是要回到朱元璋的道路上去,也就是不再用血统来区分夷狄华夏,而是用文化上来区分!

简单的说,就是你认同中华文明,就是华夏人!你不认同中华文明,血统上是汉人,那你也是夷狄!

这种区分方式,比起狭隘的血统主义,所建立的国族认同更加广泛。

而与此同时,这种国族认同下,大明也可以对更多地区保持“宣称权”,等真正需要对外扩张的时候,也能够减少内部的阻力。

这就是思想上的斗争,思想上的斗争总要比现实中的斗争更快一步,因为不能等到现实问题摆在面前的时候再讨论。

而隆庆时期,恰恰也是一个好的历史节点。

刚刚打赢了对倭战争,民族信心有所回升。

边关太平,商贸复苏,国家吏治稳定,官府也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