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还是要有所区别,所以将道一级的司马改为都统。
组建五人政务会,其实就是在各道另外再增加一个从三品的按察使,增加一个从四品的学政,给人升官的事好办,各道的很快就按照朝廷的规定配备官员,组建起五人政务会。
各道组建五人政务会以后,布政使的权力相对缩水,按察使作为朝廷派驻各道的监察人员,监督五人政务会的落实。
道的一些重大事项,特别是涉及利益的敏感事务,如经费开支和人事任免,不再是主官一个人说的算,必须由五人政务会统一讨论决定,由于是集体讨论,而且由按察使监督,布政使会有所忌惮,不敢为所欲为。
道一级的设置和官员配备完毕后,李纯又开始关注州县的情况,在查阅各道的基本数据时,发现州县两级的设置很不合理。在唐朝,根据人口规模把各州划分成大州、中州、小州,州刺史的品级也是不同。
大州、小州的人口能相差十倍之大,有的州面积小、人口少也因历史原因设成了州。县的设置也是如此,体量相差巨大,有的县不足万人,也是一套县级的行政机构,该县百姓交的赋税还不够养人的,朝廷还要贴钱。
于是,李纯下旨由中书省和吏部、户部对全国州县的情况进行梳理,撤销合并一批规模较小的州县,节约行政成本。对于撤销的州县官员,由吏部量才使用,分派到其他州县,如有冗余,采取退二进一、退三进一的方式逐步进行消化。
之所以没有裁减多余的官员,一是李纯不忍心这些人因为改革丢掉饭碗,产生新的问题,形成不良的舆论导向;二是经过户部的努力,财税提高较多,目前还可以养得起;三是如果社会稳定下来,人口会迅速增加,到时会需要更多的官员,没必要先裁再招。
由于道一级设置还没有多久,加上人员安置的难题,各地的积极性不高,这次对州县的撤并规模不大。
李纯也不想一下子把步子迈的很大,引发较大的动荡,就没有深入去抓,打算等道一级运行稳定了,再大规模进行州县的机构改革。
元和四年是唐朝波澜壮阔的一年,朝廷通过一场大规模的削藩之战,加上恩威并施的手段,成功解决了藩镇割据这个最大的问题。
在削藩的同时,朝廷在军政上进行大规模的改革,重塑了唐朝整个行政架构和军队体制,有效实现了中央集权,朝廷对各地和军队形成了绝对的控制力。
通过一场大变革行动,唐朝实现了鼎固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