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科技是非常不利的,社会难有大的进步,远征欧洲就是在做梦。
其次,李纯想搞一次发明大会,发动群众智慧,搞出一些创新,通过一些实用的发明创造,扭转人们对科学认识的偏差,形成一种导向,调动人们学习和应用科学的积极性,这和教育改革也是相辅相成的,都是富国强兵的必要手段。
再次,李纯考虑迁都,长安地处西北,关山阻隔,南边是秦岭,西边、北边是黄土高原,东边是黄河和潼关,交通不便,朝廷这么多人在这里,从东南运送物资的物流成本很高。长安偏居一隅,周边的人口太少,难以形成大的辐射作用,不利于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吐蕃占领陇右以后,时常威胁西部边境,也不利于朝廷稳定。
教育改革的事,李纯自然首先和新的礼部尚书权德舆商议,没想到权德舆不赞同。权德舆认为,千年的儒家经典,岂能轻易改去,官员一直是读圣人来学习治国之道的,数理之类都是雕虫小计,怎能登大雅之堂?
李纯又找李吉甫、裴垍商议,他们还算能理解李纯的一些意思,但是也只是支持进行适当的局部改制,不赞成全面的改革。
为了推进科举制度改革,李纯决定搞一次大规模的征求意见,看人们是否支持在科举中增加数理和经济的内容。
少数大臣看到新的火器在作战中具有很大的威力,觉得增加新的内容有利于提高科学认识,因而赞成科举改革。
但是大部分官员和权德舆一样,认为圣人之道不能轻易改弦易辙,那些雕虫小技上不了台面,反对科举改革。
在士子当中,更是强烈反对科举改革,他们认为自己多年努力学习儒家经典,突然改弦易辙,自己的付出都白费了,强烈反对科举的全面改革。
普通百姓的思想更是普遍比较落后,无法理解科技的重要性,也没人支持科举的全面改革,李纯都有点无语了。
为了稳妥起见,李纯决定结合现状进行局部改革,他对当时的科举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唐朝除了进士科以外,还有明法科、明算科、明经科、明字科等考试,分别考的是法律、数学、经书、文字的内容,只是这四科规模小,只是个别部门选拔人才时才用。
经过分析后,李纯认为经书和文字就算了,法律和数学可以适当合并到进士科。
经过考虑后,李纯要求礼部对科举取士进行了优化,保留原来的诗赋、策论部分,增加司法、经济和数学三个内容。
权德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