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这样的精神状态才好,你明天让那个艾笛声进宫一下,朕会跟他交代一下器物如何制作,后面朕会出巡一下,挑选查看一下新都的位置,柳爱卿跟朕一起去,带几个懂行的官员,那个发明大会可中秋节后在洛阳举办,你让工部侍郎刘元景负责筹办此事。”
第二天,工部的虞部司郎中艾笛声,进宫面圣,李纯便跟他谈起如何制造那个器物,没想到此人的慧根不错,沟通了一阵,他就理解了。
原来艾笛声这个人也爱捣鼓物件,推崇三国时期的马钧,但是一直不受重视,跟李纯聊了一阵,兴致大起,也要在发明大会搞出一个自己的物件。李纯让他在八月初之前搞出来,弄到洛阳,自己到时要先看一下。
随后,李纯又举行了一次朝会,大家知道了李纯迁都的决心,没人再反对迁都,但是各种意见还是很多,支持洛阳的最多,其次是汴州,然后是扬州、襄州,还有提成都、邺城、武昌的,各摆各的理,争论不休。
李纯总结道:
“众爱卿为了迁都的事,积极献言献策,这都很好,长安地处西北,物产贫乏,又被吐蕃威胁,从江南运送粮赋来长安的成本太高,不适合继续作为全国的中心,至于洛阳,比长安稍好,也有一定的基础,但是洛阳周边都是山,水陆运输的成本也高,也不是最佳地点。自我朝以来,经济和人口逐渐向东南发展,长安、洛阳距离太近,朕想继续使用两京制,但要分出一个靠近东南方向,加强对全国的管理。”
众人一听,发现自己理解有误,都住在长安,当然不希望搬长安,于是纷纷支持迁东都。那些原本支持汴州、襄州、成都等地的不吭气了,很多人转而支持扬州。
李纯却另有一番想法:
“扬州经济发达,水运便利,是个好地方,但是离江海太近,水上安全也是问题,毕竟全国的重心还是在黄淮一带,朕要综合考虑。朕即位有五年了,除了长安周围,还没到其他地方看一看,这次朕要出行一趟,一是选择东都的新址,二是顺道查访民情。朕将三日后出发,工部尚书柳晟、枢密使崔群随行,御林军护驾,经洛阳,最终到扬州。朕离开前,重要事项可迅速禀报处理,朕走后,由中书省主持日常事务,一般重要事项可派使者与崔群联系,需众臣参与的重大事项可由朕回长安再处理。”
李纯认为,前面是藩镇割据,出行不方便,而且还有很多事要处理,没时间。
在发明大会之前还有四五个月的时间,自己到东南方向走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