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83章 华夷分治(1)

李纯认为,既然是华夷分治,自然是要优待华族,但是那些激进派大臣的意见有明显的压迫意味,定然导致两族互相仇视,对以后笼络境内夷族出兵不利。

李纯考虑了一番,才定下了三个措施:第一、既然华夷分治,就不能再相互通婚,不然所生的子女确定民族是个大麻烦事。

第二,唐朝以华族为主体民族,州以上官员自然是由华族来担任,夷族最高只能干到七品县令,而且必须是恭顺的夷人首领。

第三,很多夷人不通汉语,跑到其他地区容易引发矛盾,万一有人心怀异志,也容易惹出祸端,一个道足够夷人活动,不得乱跑。

李纯认为,在其他方面就没有必要搞区别了,特别是赋税、劳役、教育、经商等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方面,实行华夷一致即可。

毕竟,在国内华夏族占据绝对的优势,即使各项权利相差不大,夷人也是难以和华人竞争的,光是说汉语、用汉字两项就会难倒很多夷人,更别说经商与科举了。

而且,唐朝的治理模式、主流文化、官场氛围等方面,都是按照华夏民族的风格来,夷族光是融入适应,都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所谓的三条禁令,其实就是不想造成明显的不公,不要去刺激夷人。如华夷禁婚对两边是平等的;夷人不能担任七品以上官员,影响的人极少;夷人不得出道,对大部分夷人也影响不大。

朝廷开诚布公的把填写两族的影响说出来,很多人知道了后果,就把主要精力用在如何填报民族上。

汉族自然没啥想法,肯定填写华族。很多夷人觉得,填写夷族的影响也不大,而且如果根本不会说汉语,填华族未必通过,还会被其他族人骂为叛徒,干脆是夷人啥族就写啥族吧。

考虑比较多的的是那些汉化夷人,特别是汉夷通婚的家庭,大部分觉得肯定是华族更好,全家都填报了华族,少部分人决定追随自己原来的民族,填报了自己的夷人民族。

外事部和下辖的四个宣慰使,也分别对国外各区域的汉人昭告朝廷的政策,凡是移民、经商在外的汉人,都应早日返回唐朝境内,办理入籍华族的手续。

身在境外的汉人不多,但是毕竟存在,有的认为,自己作为汉人,还是要回去加入华族大家庭。

也有的认为,祖辈来到异域好多年,跟当地民族通婚,都分不清自己是否算汉族,而且抛弃这边的产业回去重新来过,代价太大,不愿回去。

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