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相差并不大,就是因为属于同的部落或地域,就分成不同的民族,非常不合理。
这些境内的夷人已经成为大唐的属民,继续称呼他们为这个夷、那个蛮的,听着也不雅。
外事部在报告中也提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当地人抓获境外的人员,无法快速确认身份,有的人就抵赖说自己是境内的夷人,每次都要到县乡确认户籍,非常麻烦,最好是每人配一个明显的身份证明。
李纯还考虑一个问题,既然境内的夷人以后是要配合华人参加远征的,属于唐朝的自己人,继续称呼他们夷人似乎也不太合适。
李纯思索了一番,认为境内的夷人以后是襄助华人发展的,是华人的帮手,可以称呼为襄人,以示跟境外夷人的区别。
针对这几个情况,李纯决定参照前世的模式,为每个家庭颁发户口本,为每个人发放身份证。境内夷人改为襄人,政策相应的改华夷分治为华襄分治,同时将襄人的民族和姓名进一步规范。
在襄人的姓名方面,李纯想到一个思路,那就是华人统一用单姓,襄人统一用复姓,华人的名字统一为两到三个字,襄人的名字统一为四个字。
这样,一听名字就能分出华襄区别,也省的一些襄人使用和汉人相同的姓氏,甚至是和汉人同名。
汉人姓氏中原有诸葛、司马、司空等复姓,这次要统一改一下,诸葛可以改姓诸或葛,司马改为司,司空改为空。
汉人的姓氏中还有一些不太好听的姓氏如苟、刁等,也可以一并改一下,苟改为敬,刁改为刀。
还有一些汉人的姓氏非常孤僻,既难写也难记,只有极少数人用,也容易造成错乱。
李纯计划制定一本千家姓,所有汉人只能在千家姓中挑选使用单字姓氏,不得随意乱用其他姓氏。
那些觉得自己姓氏不好的,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去改,那些复姓百姓也可以不用朝廷推荐的姓氏,可以改成其他姓氏,但是一旦改动以后,从此不得再随意变动,延续族群的传统。
襄人中,扶桑人的姓氏如加藤、藤原、德川,本就是复姓,其他也有一些民族是复姓,都可以直接沿用。
但是新罗人中有很多人姓金、朴、李,骆越人很多人姓胡、黎、武,这些和汉人姓氏都一样,必须要改。
有些襄人民族,姓氏冗长混乱,还有人没有姓氏,都必须改过来,选择双字复姓。
襄人的姓氏金可以改成贵黄,朴可以改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