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要用新的简化字发行。
在使用普通话方面,官府和学校首先作出表率,全面学习掌握普通话,以后各地录取公职人员,必须进行普通话和简化字的考试。
由于普通话是以夏原附近的淮北方言为基础规范的汉语,比较靠近夏原的豫兖道、鲁青道、淮扬道、荆汉道,居民使用的语言和夏原话比较接近,推广起来难度较小。
其他北方的道还好些,长江以南几个道的方言俚语和夏原话差别很大,推广起来难度就大很多。
有些道的居民认为,各地应该保持地方的语言特色,保持地方文化的传承,这些意见甚至说动了地方大员,纷纷以奏折的方式,反映到朝廷。
李纯收到这些意见后,认真思索了一番后,认为推广普通话和简化字,是提高汉人沟通效率、强化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措,必须要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
地方上提出的意见也不是全无道理,也不能采取过于激进的手段,综合衡量后李纯决定采取激励化的手段,由朝廷下旨,颁布实行。
旨意要求,在官府和学校强制性推广普通话和简化汉字,不接受和不能通过考核的学生,不予发放毕业证,不承认其学历。
所有新招入官府的公职人员,必须进行普通话和简化字考核,考核不过关的不予录用。
所有到官府办事的百姓尽量用普通话和简化字表达其办事意愿,如因拒绝或不会使用普通话、简化字无法在官府办事的,责任由该人自己承担。
商人交易时,应尽量采用普通话,清楚表达要交易的物品、价格等重要信息,避免因表达不清造成损失。
百姓有使用自己方言的权利,可以在非正式场合用方言俚语进行沟通,朝廷不作强制规定。
旨意的中心思想就是,刚柔并济、堵疏解合,凡是和利益相关的,必须要使用普通话和简化字,和利益无关的,可以有自己的空间,让居民自己选择。
李纯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人会跟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作出选择,上学、公职、经商和很多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普通话和简化字最终会被绝大多数人接受。
按照朝廷的旨意,学校和官府成为推广普通话和简化字的主阵地。教育部要求,从元和十四年起,凡是新任教师,必须通过普通话和简化字的考试,才能颁发证书,被各个学校聘用。
人事部发布政策,全国的官员和其他公职人员要带头学习和掌握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