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就让他干吧,毕竟符合朝廷的旨意,不怕累着就行。
李德裕搜罗了一批汉人农业能手和教师,分到各县的僚越人地区,教僚越人用新的方法耕种土地,还发给一些种子、农具,设立襄人学校,教授僚越人子弟汉语和一些基本知识。
这些僚越人也能感受到官府的善意,看到汉族人的耕作方法确实更好,收获更多,就愿意使用新的耕作方法耕种,逐步告别了原始的生存方式。
官府在各地分批建设的襄人学校,逐步招收了不少僚越人儿童入校学习,汉语和汉人的生活方式,逐步被僚越族人接受,便利了两族人的沟通交流。
李德裕认为,要发展好琼州,既要帮助僚越人发展,也要执行好朝廷引进汉人进入襄人地区的政策。
当时,南下来琼州的汉人,基本都是从雷州的徐闻乘船过来,需要不少费用,上岸以后又要寻找合适耕种的荒地,有时还会面临与僚越族的纠纷。
很多北方迁移过来的汉人,很多就在广珠道在大陆的几个州寻找荒地耕种,不愿跨海来到琼州。
李德裕仔细查访了一番,觉得琼州荒地其实很多,前期之所以引起汉襄矛盾,主要是汉人主要都是寻找靠海、靠路,交通相对方便的地区开荒。
内陆地区其实有更多的荒地,但是因为交通不便,官府的统治力量薄弱,汉人怕麻烦、怕风险,不敢深入内陆垦荒。
李德裕深入思考以后认为,要想吸引更多汉人到琼州,必须营造一些便利条件,减少汉人来琼州的负担和顾虑。
首先,在徐闻码头派驻人员,积极宣扬吸引汉人到琼州垦荒,凡是从大陆到琼州垦荒的,可以由琼州官府出钱雇船将其人员和行李运到颜舍城。
其次,由州县在内陆地区寻找一批面积大、条件好,便于汉人耕种的地方作为安置区,由官府出面和安置点附近的僚越族首领沟通,划定安置区的范围,避免再次产生华襄矛盾。
再次,从各县向安置区修建道路,在规划居住的地方平整土地,方便汉人过来,来了就可以建房垦荒。
最后,李德裕派出引导人员,在颜舍城码头,向前来垦荒的汉人介绍各个安置区的情况,引导汉人前去各个安置区,并提供交通方便,让汉人可以快速到安置区。
华襄协同发展,关系和谐,避免了内耗,两族集中精力搞发展,整个琼州的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发展越来越兴旺。
琼州地处亚热带,物产丰富,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