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一排巨大的桥墩,非常震撼人心,两岸人民都期待着“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西运河四个河段同时开工建设,五六万民工不停施工,建成后将在夏原西面形成新的水运通道。
由于混凝土技术的推广,很多有钱人都选择用混凝土和砖石建房,虽然价格贵了一些,但是高大坚固、美观耐用,看起来非常大气上档次。
工商业依然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各行各业供销两旺,开厂开店能致富,进城务工能赚钱,成为人们的共识。
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唐朝的城市化进入了快车道,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寻找创业和就业的机会,各个城市的人口快速增加。
到了元和十四年,夏原的人口已经达到八十多万,赶超长安的势头非常明显,其他一些重要的城市的规模也在扩大,一些重要的矿业基地、交通中心也逐步发展成颇具规模的城市。
边疆开发和襄人汉化进展的也相对顺利,大批的汉人到边疆地区垦荒、经商、从教,不仅解除了内地无地、少地农民的困境,也繁荣了边疆地区的经济。
随着襄人学校的建立,普通话和简化字的推广,襄人与汉人之间的沟通相对顺畅,很多襄人感觉要想能做官、能赚钱,必须要学会汉语。
教育、商业、行政三大力量的渗透,有力的推进了襄人汉化的进程,中上层的襄人不仅热衷学汉语,甚至模仿汉人的生活方式,与汉人的融合度不断提高。
教育事业也在蓬勃发展,全国各地的小学、初中、高中、中专的运行完全进入正轨,人们都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但凡家里有点条件,都积极把孩子往学校里送,每年各个学校的招生考试,竞争非常激烈。
科工部下属的科学院广招贤才,不管是在学术上还是在技术上有所建树,科学院都愿意花重金吸引过来,出资供他们搞研究。
按照计划,元和十六年第一批高中生就要毕业了,必须要提前开展建设大学的事宜,白居易专门向李纯汇报组建大学的情况。
白居易说:“陛下,按照朝廷的要求,各道要组建一所综合性大学,教育部负责组建几所专科大学,臣建议在夏原组建工业、政法、农水、师范、财经、医药、工程七所专科大学,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李纯道:“这七所大学基本覆盖了目前社会上需求的各类人才,朕都同意,这些学校的校址选好了没有?”
白居易说:“校址目前不好选,夏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