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140章 宗教改革(3)

这些和尚图省钱,直接将里面的婆罗门塑像移走,改成佛教塑像,其他建筑全部保留,改头换面成了佛寺。

其他和尚看到这样的操作,犹如醍醐灌顶,纷纷效仿,反正不用自己出钱,靠募捐一些钱,改一下塑像,就可以凭空得到一个寺庙,领头的和尚立马成了主持。

结果,还没等国内的和尚、道士过来,很多婆罗门寺被当地的和尚瓜分一空,改成了佛寺。李德裕是个有心人,提前保留了几个同奈新城附近的婆罗门寺,留给后面国内过来的和尚道士。

民政部在国内动员了一批和尚、道士到夷人地区传教,这些人来到符真路之后,元稹将他们安排在几个提前准备好的寺庙、道观。这些寺庙、道观完全按照国内的样式新建、改建,相对比较规范,就作为华襄两族的宗教场所。

元稹在隆安府大获成功,立即来了信心,立即让各郡也开始开始进行宗教改革。各郡也学隆安的样子,保留一两个大寺,其他的婆罗门寺全部没收,大部分由当地的夷人和尚改成了佛寺,少部分保留给国内来的和尚道士。

一个月后,又在各领推广,领城内最多只能保留一个婆罗门大寺,其他的也纷纷改成佛寺。

符真路让民政厅拨出专项资金,对从国内过来的和尚道士进行补贴,各地均保留一些婆罗门教的寺庙,由官府出钱改建,吸引国内的和尚、道士前来传教布道。

国内的和尚、道士听说符真路给了这么好的条件,先后有不少人过来传教,扩大了佛道两教的影响。

几件大事做完,眼看就到了年底,元稹还专门去同奈新城看了几次,看到新城总体还算大气,新的官衙拔地而起,心里美滋滋的。

元稹想,自己来符真路半年,叛乱讨平了,新城开建了,宗教改革大有成效,经济发展也步入正轨,多少有点成就感。

冯庆业带人到了古晋城以后,深感巽他路的基础太差,古晋作为一路的首府,人口不足五千人,而且加里曼丹岛土地贫瘠,物产匮乏。自己从内心是不认可李纯的选择,更想选到爪哇一带建首府,但是君命难违,只能硬着头皮先干起来。

冯庆业认为,当务之急是先把城市建起来,扩建码头,招徕内地的人来发展,改变巽他贫穷落后的局面。

既然朝廷拨付了资金,冯庆业就命古晋府尹廖峻涛主持修建古晋新城,至少让巽他路有个像样的首府。廖峻涛考察一番,觉得古晋城位于砂拉越河以西,可以将新城建在砂拉越河以东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