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偏远,土地在山坡上,相对就不好卖。有些襄人的资产卖不掉,就没法走,形成一个僵局,影响了一些襄人的迁移意愿。
李纯让民政局测算了一下,认为符真、巽他两个路第一批可以各迁移30万人,瀚海路可以迁移15万人。
朝廷就按照这个配额分配给三个族群所在的道,如果迁出的襄人达到或超过配额,就由民间自行买卖,如果少于配额,可由当地的官府按照市场价的八折进行托底收购,然后由财税部转移支付,资产归到官府名下。
朝廷出台这个鼓励政策以后,那些真心想去夷人地区的襄人,基本都愿意吃亏两折,将资产都卖出去。一旦达到配额,官府就停止托底收购,不然的话财政也受不了。
由于几十万的襄人要卖出房产、土地,所以在契胡、僚越、骆瓯三个族群所在的地方,这些东西的价格下降了不少,比其他地方的价格实惠很多,吸引了不少汉人过去购买。
汉人历来重视土地,视为财富的象征,所以很多手里有闲钱的汉人都跑去买房买地,一时间交易很活跃,大量的土地房屋易主。
僚越族群比较分散,很多地方和汉人临近,所以卖地最方便。骆瓯族群相对集中一些,那些平原地区的还算好卖,迁出去的多一些,山区、丘陵地带的土地不好卖,迁出去的比较少。
契胡族群位于漠南地区,少部分是农用地,还能卖掉,大部分都是草场不好卖,当地官府干脆就根据想迁移契胡部落的放牧区域,评估一个总的价格,将钱发给部落,让他们内部自己分,其所游牧区域的草场则归官府所有。
李纯对于襄人的对外迁移,采取了鼓励和支持的做法,也鼓励华人迁移到襄人腾出的地方,但是限制华人到夷人地区。李纯认为,华族当前的重点是填补襄族腾出的空间,而不是跑到夷人地区跟襄人抢空间。
李纯觉得,当前到夷人地区的华人主要有三类,一是公职人员,二是驻军,三是经商人员,后续还要加上教育和其他必要的技术人员。
公职人员和驻军是必须的,也是有固定数量的,对于经商,当地尽量以襄人为主,只有跨路的大宗贸易让华人去做。至于后续的教育和相关技术人员,也要进行评估,只有那些确实需要华人来做的,再审批同意他们过去。
李纯想起来,前世有护照,可以作为出入境的重要证件,可以在唐朝也推广这个做法,华人要出国的,襄人要出道、路的,夷人要出郡的,都要提前申***,经过民政局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