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国内推销一番,肯定会有些人爱吃,也可以给那些夷人种植户增加收入。”
元稹说:“你说的对,夷人主要从事农业的居多,如果大米和水果好卖,也可以给他们带来一些收入,对于稳定人心至关重要。”
元稹推出的允许在城市郊区买地的政策,原来以为很多夷人未必肯卖地,没想到竟然推行的还算顺利。
唐朝设立符真路以后,隆安府的夷人逐渐形成两种心态。第一种认为唐朝实力强大,华襄两族自然占优,夷人应该向他们多靠拢,谋求更高的发展机会。第二种则认为,夷人在隆安府地位低,在这里生活很憋屈,想离开这里。
抱有这两种心态的人,都愿意将土地卖掉。第一种心态夷人,卖了地以后,就可以享受优待政策,进城安置,在城内务工,挣得钱比种地多。
第二种心态的夷人,卖掉土地以后,反其道而行之,跑到远离城市的纯农村地区买地或者垦荒,和其他夷人一起生活,对华襄两族眼不见为净。
在隆安府,是严控夷人进城的,除了城内的土著居民,其他地方的夷人一律不得进城务工、居住,只有拆迁或卖地给襄人的农民,才能安置在同奈新城的西北一带,这样就可以在城内务工。
虽然隆安府初期的用工数量有限,但是由于实行严格的限制政策,优先保障城内夷人的就业,所以进城的夷人只要不挑不拣,找个工作不难。
襄人也是人各有志,很多僚越人跟汉人的思想一样,比较看重土地,总觉得买一些土地在手里比较踏实。有些僚越人是公职或经商人员的家属,来符真路后,除了种地别的也不会,反正这里的农业赋税低,种地也是一条出路,所以也有一些人选择了买地种地。
僚越人长期和汉人融合的最好,所以汉人的种地技术早就学到了,僚越人种地的水平比当地的夷人水平高,产量也更高,引起了当地夷人的效仿。
久而久之,当地的夷人逐步也学会了僚越人的种地技术,纷纷买一些好的农具,用更好的耕作技术,夷人的粮食产量也上来了。
元稹凭着以前搞边境隔离带的经验,开始强推路、郡的划界和隔离工作。元稹首先抓路的路上划界和隔离工作,元稹命人从苍望城经茫乃城,到奇英城一线,以自然的山脉河流为主,最后确定了一条边界线。
元稹又命人沿边界设宽一里的隔离带,凡是隔离带以内的居民按照身份迁移到边界两侧,最后在苍望、茫乃、奇英三个边城以南的瑞古、勐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