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章

第39章施南入驻:均田废苛安流民(3)

玉则坐镇府城,每日处理各地送回来的海量信息,分类、汇总、核查。她常常工作到深夜,灯火映照着她清瘦却坚毅的面庞。柳明也全力协助,负责文书归档和协调。

与此同时,土地清丈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原有的土司田契被宣布作废,由官府重新丈量土地,划分田亩,准备分配。

工作量巨大,但整个行政体系在覃玉的梳理下,高效而有序地运转着。三个月,仅仅用了三个月时间,覃玉便向向拯民呈报:施南府下辖五县之地,户籍登记初步完成!共统计在籍民户四万三千余户,人口约二十一万!其中,新登记的流民就占了近三成!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它意味着,向拯民对这片土地的统治,第一次有了清晰的人口数据支撑,不再是模糊的估计。

而柳明,这位饱读诗书的前朝秀才,亲眼目睹了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心中激荡难平。他不再觉得向拯民只是“乱世枭雄”,而是看到了其身上那种“解民倒悬”的仁政色彩。他主动提笔,用他那手漂亮的楷书,撰写了一篇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均田颂。

文中,他并未过多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废除苛政、均分田地给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赞美了这“耕者有其田”的世道新景。他将这篇文章抄录了数百份,由工作队张贴到每一个乡、每一个村的公告栏上,甚至由蒙学班的先生们念给不识字的百姓听。

“有了田,心就安了”

“这均田颂写得好啊,说的就是咱们心里话!”

“以后好好种地,再也不用怕饿肚子了!”

均田颂的传播,如同春风化雨,进一步安抚了民心,增强了那些刚刚获得土地和身份的流民对新政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施南府,这座曾经只是鄂西众多土司城之一的地方,如今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焕发着勃勃生机。街道上车马往来,商铺林立;城外新开垦的田地里,绿油油的秧苗迎风摆动;学堂里传出的读书声清脆悦耳;作坊区叮叮当当的响声日夜不息

向拯民站在守备府的阁楼上,俯瞰着这座日益繁华的城市和远处安宁的乡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自己播下的种子,已经开始在这片饱经磨难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崭新的秩序,正在鄂西这片土地上,顽强地破土而出。而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章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