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一本,看谁还敢说记不住!”
他抱着那摞书,如同抱着绝世珍宝,咧开大嘴笑得像个孩子。初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所有人。印刷坊开始全力运转。首先是大批量的军训练则,接着是蒙学识字、算术基础。
然后,是更为重要的华夏律(草案)、农技改良摘要和常见草药图鉴。就在书籍源源不断产出时,覃玉提出了一个关键建议:“拯民,柳先生,我们如今掌控的地域,不仅有汉人,更有鄂西、湘西大量的土家族、苗族同胞。
我们的法令、农技,若想真正深入这些地区,光靠汉文恐怕不够。是否可以考虑,加印一些‘汉土双语’甚至‘汉苗双语’的版本,在土司地区推广?”
向拯民闻言,击节赞叹:“好!玉儿此言,切中要害!民族融合,文化沟通是第一位的!此事就交由你和柳明负责,尽快招募通晓双语的文人,进行翻译校对!”柳明也深感赞同,立刻着手去办。
随着印刷的书籍越来越多,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如何确保这些官方刊印的书籍是正品,防止有人私自翻刻、篡改内容?这一日,向拯民和覃玉巡视印刷坊,看着工人们将一页页印好的纸张装订成册。
雪魄也好奇地跟在旁边,它似乎对油墨的味道有些敏感,打了个喷嚏。
看着雪魄威风凛凛的样子,覃玉忽然灵机一动,拿起一本刚装订好的农技改良摘要,指着空白的封面说:“拯民,你看。若是在所有官方刊印的书籍封面上,都印上雪魄的图案,再配上‘华夏官印’的字样,是否就能作为正品的标识?百姓和士兵一看便知,也便于我们管理。”
向拯民眼睛一亮:“妙啊!雪魄的形象,在我们治下已是公认的图腾和祥瑞,无人可以仿冒!宋师傅,能做到吗?”宋墨连忙点头:“能!能!小人这就找人精心绘制白虎图像,刻成版,印在封面上!”
不久之后,所有从武昌印刷坊出品的官方书籍,无论是军规、律法,还是农书、蒙学教材,甚至是后来翻译的双语版本,都在醒目的位置,印上了一个线条简洁、却神韵十足的蹲坐白虎形象,下方是“华夏官印”四个字。
当这些带着白虎标识的书籍,被驿卒送往各地军营,被商队带入鄂西山寨,被学堂先生分发给懵懂孩童时,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权威,一种秩序,一种来自“华夏”政权、由“白虎”守护的全新知识体系。
军营里,士兵们围着火堆,借着火光,指着军训练则上的图画和文字,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