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章

第73章百川归流(4)

有过多的谈判,李定国坦然接受了所有条件。他深知时势,看过华夏军传檄,心已折服。

他和他的一千多精锐部下,同样被安排整训。营地中,华夏教官示范新式战法,李定国部老兵初时疑惑,但见火器威力,纷纷屏息学习。

而他本人,则随向拯民前往武昌军校。路途上,两人并辔而行,论及抗清大略,李定国言语精辟,向拯民颔首赞许。

武昌军官学校,一时间将星云集。

李过的悍勇、张煌言的沉稳、李定国的韬略,与军校里系统化的现代军事理论、武器操典、战术推演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和融合。

课堂中,李过拍案争论步卒冲锋,张煌言详析水战旧例,李定国则静听不语,只在沙盘推演时指点江山。

向拯民亲自授课,与他们探讨步炮协同、后勤保障、情报优先等理念。

这些在旧式战争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名将,起初感到不适和困惑,李过皱眉不解“为何要学后勤”,但很快,他们便被这扇新世界的大门所吸引。

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争论至深夜,反思过去的得失。李定国常独坐灯下,研读兵书新解;

张煌言与年轻军官切磋炮术,渐露笑容;李过则在实弹演习中,亲手操炮,轰然巨响中,他放声大笑。

向拯民看着这些在历史上本该以悲剧收场的抗清名将,如今齐聚麾下,接受着新时代军事思想的洗礼,心中充满了感慨与期待。

他知道,李定国的大兵团指挥天赋,张煌言的水师统帅才能,李过的坚韧不拔,都将在经过系统学习和思想统一后,爆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百川归流,终成大海。这些来自不同阵营、却怀着共同抗清信念的将领的加入,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华夏护国军的实力,更象征着分散的抗清力量真正凝聚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核心。

一支由新时代思想武装、汇聚了旧时代最优秀军事人才的钢铁雄师,正在武昌悄然成型,校场上号角齐鸣,将士们操练如潮,即将在北伐的战场上,掀起席卷天下的风暴。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章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