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九十七章 来自朱元璋的强势反杀(10)

看看这是谁上的奏疏后,朱元璋就越发的意外。

居然不是李善长,而是一向儒雅,不怎么和别人争的刘伯温。

朱元璋压下心中意外,接着往下看,一篇奏疏看完,嘴角不自觉上扬。

这奏疏看着真不错,言辞激烈,从各方面论证了,为什么言说让皇帝下罪己诏的人皆可斩。

条理清晰,鞭辟入里,大有大杀四方,舌战群儒的气势。

不仅如此,在奏疏的最后,刘伯温还请皇帝,将他的这份奏疏刊登在大明日报上。

这是要摆明车马,坚定的站在自己这边,和那些人好好来上一场,帮自己挡下这一次汹汹言论!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啊!

朱元璋提笔准备批示,想了想,最终什么都没写,只是郑重的把刘伯温的奏疏也给放在了托盘之中。

他自然不会按照刘伯温说的做。

刘伯温是有大用的,现在看来,是能跟着自己走下去的。

应对这样的宵小之辈,把刘伯温给推出去,着实是一大浪费。

这奏疏,他要留中不发。

如此过了一阵儿后,朱元璋看到了李善长的奏疏。

同样也是站在自己这个皇帝的立场上说话。

不过,论起言辞激烈,就差刘伯温的差远了。

这家伙,还有待提纯啊。

不过,和上辈子的李善长做一下对比,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了掌灯时分,送来的堆积如同小山一样的奏疏,朱元璋都尽数看完。

但还是和前日一样,全都留中不发。

且接下来的两天,都不曾上朝,也不曾透漏出半分在这件事情上的处理意思。

这等反应,让不少人心中越发忐忑,却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皇帝在这件事情上的犹豫不决。

于是,那些先前就上过奏疏,请皇帝下罪己诏的人,就越发的来劲了。

觉得再加一把劲,就能逼迫皇帝低头。

一些原本还在观望中的人,也加入到了这个行列之中。

且有了这几天时间的耽搁,一些从比较近的地方上,上的奏疏也送到了朱元璋的案头。

一时间群情汹汹。

见到火候已经差不多了,朱元璋传令,说明天率百官到南郊圜丘祭天,下罪己诏。

这等消息传出之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