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蜂群中,每只蜜蜂所做的可能都很简单。考察一个地点,回来告诉同伴它觉得好不好。
可能有些蜜蜂更看重蜂巢的高低,有些蜜蜂更看重周围花的品种,有些蜜蜂更看重安不安全。
它们都分别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最后选择的新家,就是考量了所有选项之后,得到最符合大家希望的结果。
每只蜜蜂所做的都很简单,但最后却做出了复杂的决定。
这就是蜂群思维的魅力所在。
单个的蜜蜂拿出来看,并不聪明,甚至跟智慧生物相比显得有些“愚钝”
蜜蜂在进化过程中,首先形成了大脑,让它们可以处理信息。
但是由于飞行需要最大程度减轻身体的负担,使得它们的大脑不能够变大。
事实上,蜜蜂的大脑比一粒沙子还要小,其中只有不到一百万个神经元。
尽管一百万个神经元依旧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与人类850亿个神经元相比。
不管人类有多聪明,除以85000,就是一只蜜蜂的智慧。
所以一只蜜蜂仅为一个非常简单的有机体。
但是它们依旧要面临许多困难的生存问题。
比如对于蜜蜂的进化来说,它们选择的筑巢地点越好,对于物种的生存就会越有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蜜蜂形成蜂群思维,即群体智能。
从收集信息到选择,通过振动产生的信号代表它们是否支持某个特定的筑巢地点。
成千上万的蜜蜂同时振动它们的身体时,就是一个多维的选择问题。
它们揣度每个决定,探索所有不同的选择,在这个相互推动和拉扯,汇聚它们各自的知识、智慧、洞察力和直觉于一体的过程中达成一致的决定,就是最佳的智力决策。
失控中说:“‘蜂群思维’的神奇在于,没有一只蜜蜂在控制它,但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只从大量愚钝的成员中涌现出来的手,控制着整个群体。”
简单,愚蠢的个体,却组成了智慧的群体。
陆戈曾经不止一次思考过。
蜜蜂尚且如此,那么更加聪明的人如果集中在一起,能不能也产生这种“蜂群思维?”
实际上关于群体智慧的力量,在科学上有个经典的实验。
“在玻璃罐中放满糖果,然后请试验者来猜测糖果的数量,记录每个人的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