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下,白恩成了酒坊的“品控总监“。每批原料入库,都要经他过目;每道工序,都要他点头才能继续;每坛酒出窖,都要他亲自品鉴合格方能出厂。
有了白恩这把“活标尺“,五粮液的品质越发稳定。
而随着西门庆和王霸的离开,王记酒坊不再找麻烦,搞垄断。阳谷县内再无恶意竞争,五粮液凭借绝佳的口碑,很快打开了销路。
这一日,金海正在账房与潘金莲核对账目,郓哥兴冲冲跑来:“掌柜的,又来了三个外地客商,都要签加盟契约!“
金海来到前厅,只见三位衣着各异的商人正在等候。一位来自山西的晋商操着浓重的口音道:“金掌柜,俺在太原就听说五粮液的大名,这次特意赶来,想在太原府开一家加盟店。“
另一位河北客商接话:“我们保定府也要一家!“
最后一位江苏商人笑道:“我们扬州人最懂吃酒,这么好的酒,一定要引到江南去。“
金海心中欢喜,却也不忘严格审核。他亲自带三位客商参观酒坊,讲解经营理念,最后才签订契约。
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五粮液的名声如同长了翅膀,飞遍大江南北。山东境内已经开了八十家加盟店,山西、河北、江苏等地也陆续签约。
原有的酒坊很快就不够用了。金海投入重金,将酒坊规模扩大了一倍,新建了十个发酵窖池,雇用了五十名新工人。然而,订单仍然像雪片般飞来。
“官人,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潘金莲指着账本说,“现在下单,要等一个月才能发货。长此以往,客商们怕是等不及。“
李瓶儿也道:“而且各地客商口味不同,有的喜欢烈一些,有的偏好绵柔,我们却只有一种标准,难以满足所有需求。“
金海何尝不知这些问题?他站在新建的酒坊里,看着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心中喜忧参半。
喜的是生意兴隆,五粮液供不应求;忧的是管理跟不上发展的脚步。新雇的工人需要培训,各道工序需要监督,品质需要把控,这一切都压在原有的几个老师傅身上。
“东家,又有一批原料到了,等着您去验货呢!“
“掌柜的,山西来的客商说要追加订单,您看...“
“金掌柜,新来的学徒把酒曲配错了,白老正在发脾气...“
此起彼伏的请示声让金海应接不暇。他意识到,单靠自己和现有的几个人,已经难以支撑如此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