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腊月廿二,北宋政和年间,江南苏州府。
虽已是深冬,凛冽的北风席卷着北国大地,但在这被大运河与太湖水域温柔环抱的苏州城,寒意似乎也收敛了几分锋芒,只化作水面上薄纱般的轻雾,与家家户户预备过年蒸腾起的暖霭炊烟交织,氤氲出一派富足安宁的岁末景象。
而在苏州城中心,占地百亩、五进三路、飞檐斗拱如云起的苏府,此刻正沉浸在一片比往日更为炽热、更为忙碌的氛围之中。这座门楣上高悬着御笔亲题“积善流芳”金匾的巨宅,便是名动天下、富甲东南的苏州首富——人称“苏半城”的苏家根基所在。岁末将至,一年一度的“汇账”大典,已然拉开序幕。
苏家之富,并非虚传,其产业如巨树之根须,深深扎入江南经济的沃土,又似万千溪流汇入太湖,终成浩瀚之势,构建起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商业帝国。
自拂晓时分起,苏府那气派非凡的朱漆大门前,便已是车水马龙,冠盖云集。从各州各县疾驰而来的马车、从运河码头匆匆赶来的轿子、甚至还有几位从更远地方乘快船抵达、袍角还带着水汽的管事,皆怀揣着用火漆严密封存的年度总账册,面色恭谨而肃穆地递上名帖,由门房高声唱喏着引入府内。
“杭州丝绸总号,沈掌柜到——!”
“扬州漕运分局,赵主事到——!”
“江宁府银钱铺,周管事到——!”
“松江棉布坊”
“洞庭山茶场”
此起彼伏的通报声,交织着车马停驻的喧嚣、伙计引导的吆喝,俨然一场江南商界的顶级盛会。这川流不息的人群与声浪,直观地昭示着苏家商业版图的辽阔与血脉的旺盛。
府邸东南角,临着城内河道,建有苏家私用的码头。此时,数条中型漕船正静静停泊,苦力们喊着整齐的号子,将来自景德镇的瓷器、龙泉的青瓷、福建的茶叶、岭南的香料等南货卸下,又将一箱箱打包整齐、标注着“苏记”字样的顶级丝绸、一篓篓精制的碧螺春茶装载上船,准备利用冬季运河水位尚可的时机,发往北方。这里是苏家立足之本——漕运的缩影。苏家的船队,旗号鲜明,航行于大运河与主要水系,不仅是物资流转的枢纽,更是信息传递的动脉,其触角遍及南北,是苏家财富源源不断的输血管道。
自码头向内,穿过数重垂花门与抄手游廊,便是苏家最引以为傲的核心产业——丝绸织造与刺绣工坊区域。尚未走近,便能听见自不同院落中传出的“唧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