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垃圾的电脑就需要一万多,三十年一台一、两千的电脑就能吊打当时一万,甚至几十万的电脑。
不止是电脑。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法离开的东西都是如此。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小汽车
放到三十年前,一个人如果存款只有两百多块,这些东西根本想都不敢想。但在2025卡上有一万块的块,上面所有东西几乎都能买到。
哪怕小汽车,二手市场上一万块左右的这玩意儿不要太多。这些大概都是三十年前根本没人敢想的。
所以任何事情,只要考虑更多的维度,都能得出一些反直觉且匪夷所思的结论。
但同样如果换个方向思考,就大概能找到原因了。比如从三十年前活到现在的华夏人,大概谁也不会选择再回去过三十年前的日子。
但如果放到了西边,同样的普通人大概率希望能回到三十年前。因为之前那个时候,是真能实现一人工作,轻松养活一个四口之家。
这其实已经说明了许多东西。
如果把地球看成一个整体,那么产生的资源或者说财富是有一个值的。某个地方的生活品质提高,大概率另一些地方生活品质就会下降。
本来可以不那么明显。但如果再加上三十年时间资本的积累速度,导致富者愈富,穷者愈穷,自然就会加速某个层级的生活品质下降速度。
巧的是金融产业相对于制造业而言,无疑会加速这种两极分化。
对于两个极度理性的智慧个体而言,这些都能从冷冰冰的数据中获得答案。自然就有了相同的看法。
当然这些只是乔泽跟豆豆在办公室里很随意的探讨,并不涉及到更具体的决策。至于两人探讨的内容是否会记录,然后被递交到有资格做决策的人那里做参考,乔泽并不关心。
事实上最近一段时间他甚至都很少去思考跟研究具体的数学或者物理问题。转而开始思考一些哲学问题或者说思想实验。
比如现实的流动性。
光速的变化可能意味着物理定律本身具有流动性,而不是恒定的。这就提出了一个哲学命题,即现实可能并非固化的存在,而是一种流动的、动态的现象或者结果。
那么问题来了。
假设在某些宇宙区域中,比如地球附近,某个物理常数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变化,从而导致物质的状态、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方式都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