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76.“影” 凭才学获信(2)

的水位比往年同期高还是低?纤夫的工钱,是按‘趟’算,还是按‘日’算?”

李默愣了愣,显然没料到他会问这两个看似无关的问题,沉吟片刻后答道:“今年春雨多,水位比往年高两尺;纤夫工钱是按‘趟’算,每船一趟给三百文,二十艘船就是六贯钱。”

“影”指尖在图纸上的浅滩处一点:“问题便在这里。水位高两尺,浅滩本可通航,无需纤夫牵引——可账房仍支了六贯纤夫工钱,这是其一。”他又翻到账簿后页的“损耗登记”,指着其中一条,“四月初十,有三艘船报‘霉变粮米各五十石’,可霉变粮米需有‘监守官签字的勘验记录’,这三艘船的记录却只写了‘已验’,无监守官署名,这是其二。”

李默凑过去一看,果然如“影”所说——纤夫工钱那一项,只写了“支六贯”,未附“派工明细”;三艘船的霉变记录,确实没有监守官的签字。他猛地拍了下案:“好个疏漏!我竟没注意到这些!”可随即又皱起眉,“可即便如此,也差不了两千三百五十石啊?”

“影”又翻到“起运前验粮”那一页:“起运时,每船五百石,是‘概量’还是‘细量’?”所谓“概量”,是用大斗粗略估算;“细量”则是用标准斗逐斗称量。李默回忆了一下:“今年粮紧,知府大人特意吩咐要‘细量’,可账房这里写的是‘概量’——难道”

“正是。”“影”点头,“若按‘概量’算,每船实际装粮可能只有四百八十石,二十艘船就是九千六百石;再减去虚报的纤夫工钱对应的‘虚耗’——纤夫本不用雇,这笔钱极可能被经手人私吞,折算成粮米,约两百石;最后,那三艘船的霉变粮米,恐怕是‘以次充好’,将劣质粮米混入损耗,实际损耗最多五十石。算下来,九千六百石减两百石减五十石,正好是九千三百五十石,可账房实收七千六百五十石——剩下的一千七百石,大概率是在卸船时被人‘抽梁换柱’,用空船或半满的船冒充满船,瞒报了数量。”

这番分析下来,李默早已收起了最初的轻视,看向“影”的目光里多了几分赞许:“苏生这番推算,条理清晰,句句在理!我这就禀告知府大人,彻查此事!”

不出三日,知府王彦便召了“影”去见。王彦是绍兴年间的进士,为官清廉,却因不擅“细务”,常被账目的琐碎事困扰。听闻“影”仅凭账簿和图纸便找出了漕运损耗的症结,他当即让“影”在府衙暂留,协助李默整顿漕运账目。

“影”也不推辞,每日天不亮便到府衙,将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