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94. 李嵩回朝述实情(1)

宣和四年十一月廿二,临安城外的钱塘江面上,一艘挂着“钦差回朝”旗号的官船正劈波而行。船舷边,李嵩凭栏而立,望着远处渐渐清晰的临安城轮廓,手中紧攥着那份写满宣城见闻的密报——纸上的字迹被反复摩挲得有些发皱,每一笔都记录着他在宣城的所见所感,也藏着他心中反复斟酌的决定。

三日前离开宣城时,赵玥在码头的送别场景仍历历在目。她身着红色都统制官袍,站在寒风中,身后是整齐列阵的士兵与熙攘的百姓,递来的奏折上不仅有政务简报,还附着一幅宣城周边防务图,图上用红笔标注的烽火台与水师布防,虽简洁却处处透着严谨。“李大人,”当时赵玥的声音沉稳有力,“宣城抗金之心,从未动摇。若朝廷需要,宣城随时可出兵支援,只求朝廷莫要辜负百姓的期望。”

那时李嵩便知,此次宣城之行,已彻底改变了他最初的想法。他原是带着秦桧“探查虚实、寻找把柄”的指令而去,却最终被宣城的民生安稳、军心凝聚与赵玥的谋略胆识所震撼——那些在农田里欢笑收割的百姓、在工坊中专注打铁的工匠、在练兵场上勇猛冲锋的士兵,还有赵玥那句“抗金不是为了个人权势,而是为了守护家园”,都让他明白,将赵玥视为“威胁”,实则是朝廷的短视。

官船靠岸时,临安城的暮色已浓。秦桧派来的亲信早已在码头等候,见李嵩下船,立刻上前躬身道:“李大人,相爷已在府中等候,让您即刻过去回话。”

李嵩点头,却没有立刻登上去往秦府的马车,反而对亲信说:“烦请告知相爷,本官刚回朝,需先整理宣城的奏报,明日再去拜访。”他知道,若此刻去见秦桧,必然会被要求先汇报“不利于赵玥”的信息,而他需要时间,先将真实情况禀报给宋高宗——这不仅是对宣城军民的负责,更是对大宋抗金大业的负责。

次日清晨,李嵩早早来到皇宫外等候。辰时许,宫门开启,他手持奏折,跟随太监走进大庆殿。宋高宗正坐在龙椅上,翻阅着各地送来的奏报,见李嵩进来,放下奏折,语气平淡:“李嵩,此次去宣城安抚,情况如何?赵玥那边,可有异动?”

李嵩躬身行礼,声音洪亮:“启禀陛下,臣此次前往宣城,所见所闻,与传闻大不相同。宣城不仅无任何异动,反而已成为江南抗金的坚固据点,赵玥更是忠君爱国、深得民心,实为我大宋抗金之栋梁!”

此言一出,大庆殿内顿时安静下来。宋高宗显然有些意外,皱起眉头:“哦?你详细说说,宣城如今究竟是何情

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