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才可执行。”
赵玥接过条例,快速浏览后,将其放在案上,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张大人,朝廷的监察制度,臣自当遵守。只是宣城地处抗金前线,金军探子时常出没,若训练计划与兵力部署每日上报,恐会泄露军情,给金军可乘之机。臣建议,训练记录改为每周汇总报备,重点标注成果而非细节;至于联盟兵力调动,若遇金军突袭,七日奏报时间过长,臣恳请改为‘先调度后补奏’,还望张大人通融。”
张谦脸色微沉,他没想到赵玥刚一开始便对“监察条例”提出修改,这显然是在挑战他的权威。“赵防御使,朝廷的制度不可随意更改,”他语气强硬,“若因信息滞后导致军情泄露,责任在地方;若擅自调动兵力,便是违逆朝廷,下官有权弹劾!”
“张大人此言差矣,”张九成适时上前,递上一份厚厚的卷宗,“这是前番金军夜袭宣城时的军情记录,当时我们从发现金军动向到出兵防御,仅用了一个时辰。若按七日奏报制度,恐怕城破之后,朝廷的批复还未送到。如今宣城周边仍有金军探子活动,若因刻板遵守制度而延误战机,这个责任,恐怕不是你我能承担的。”
张谦翻开卷宗,只见里面详细记录着金军夜袭的时间、路线、宋军的应对过程,甚至附有被俘金军探子的供词,证据确凿,让他无法反驳。他沉默片刻,最终松了口:“训练记录可改为每周报备,但兵力调动必须提前三日奏报,若遇紧急情况,可先调动宣城本地兵力,联盟兵力仍需等待批复。”
这是双方的第一次妥协——赵玥守住了“训练信息保密”与“本地兵力临时调度权”,而张谦则保留了对“联盟兵力”的控制权,看似各退一步,实则赵玥已占据主动:宣城本地兵力是抗金的核心力量,拥有临时调度权,便意味着在应对突发战事时,她仍能自主决策。
接下来的日子里,赵玥与张谦围绕“军队独立性”的博弈,在日常军政事务中不断展开。张谦多次提出“由朝廷派遣将领接管水师”“将宣城粮草纳入朝廷统一调配”,均被赵玥以“水师士兵多为本地渔民,仅听从熟悉水性的将领指挥”“宣城粮草需优先保障守城士兵,若纳入统一调配,恐难及时供应”为由拒绝。
为了进一步巩固军队的独立性,赵玥开始着手两项关键举措:一是强化士兵的“乡土认同”,二是建立独立的粮草补给体系。
在士兵训练之余,她时常亲自讲述金军入侵时,宣城百姓遭受的苦难——被烧毁的房屋、被抢走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