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明:
2025年9月1号在一个共同的诗友群里,因为我和梁晓明都点赞了一篇纪念岛子的文章,我仿佛突然心有灵犀,就加了他的微信一一
“晓明兄,久闻大名,憾未相识。”
“凌波兄好,我们应该算是诗歌的老朋友了,只是没见过”
“是的,神交已久,临老相会”
“说明缘分到了”
“哈哈正是。我前年从北京退休,回大连定居,欢迎来玩”
“我也退休了,有机会一定要见面”
“好,期待”
“对了,有满意的新诗,支持一下江南的诗刊吧?200行。我帮他们编一个栏目江南诗”
“必须的,感谢邀约”
“期待”
我和他同属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先锋诗,彼此早有耳闻,但却一直无缘相识。记得1986年我第一次到杭州市,就慕名想见他一面,但因为当时没有他的联系方式,尤其在那个年代尚没有手机和微信再加上时间比较紧张,所以就遗憾地错过一晃就是40年
我不知道晓明兄是否认可第三代这个约定俗成的称谓,但做为以60年代出生为主的后朦胧诗人群体中,他和余刚、孙昌健等杭州诗人小群体一直就是一个特立独行和飘然于外的散仙群体,如果按照武侠派别的划分他们明显属于江南轻功一脉,自成一派
同时代的诗友中,除了杭州梁晓明,还有同样未曾谋面的南京韩东和上海王寅一直也是我心有所念期待一晤的诗友。
2023年12月,我和晓明兄有幸在严力兄主办的纽约一行第4期诗刊上同步,他领居头题,我添列亚位。那次我就心有所感早晚要与他交好哈
唐晓渡:
我和晓渡兄见过两次面,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中叶在帝都,但是见面的场景现在已经完全模糊,好像见王家新、沈睿夫妇之后或者是一起见的面?
第二次就是30年以后芒克兄主办的“北京诗歌节”上。他是朦胧诗那一辈的诗评家,我在第三代也扮演了类似角色,因此惺惺相惜。这两次见面我与晓渡兄偶有交流,对他的谦谦君子之风颇有亲近之感
马莉(朱子庆):
八十年代,我与广州的诗友马莉和她的先生诗评家朱子庆就有书信往来。
1999年澳门回归之前我阶段性退出商界(深圳)到珠海闲居一年时做起了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