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破的利益捆绑关系。
这是一场政治豪赌。
一边是虚无缥缈的原则和必然的毁灭,另一边是触手可及的巨大利益和辉煌的未来。
最终,功利压倒了一切。
港督走回书桌前,打开了一盏小小的台灯。
暖黄色的光,照亮了他那张轮廓分明的脸。
他从一个上锁的抽屉里,拿出了一个红色的密码本和一台专用的电报机。
他思索了片刻,用一种极其微妙且考究的外交辞令,亲自撰写了一封发往伦敦内"阁办公室的密电。
在电文中,他没有直接要求停止调查,而是将mi6香港站的行动,描述为一种“不合时宜的纠缠”。
他声称,mi6的固执己见,正在严重“破坏”港府好不容易才与本地华人领袖建立起来的“脆弱互信”。
他刻意没有提陈山的名字,只用了本地华人领袖这个模糊的称谓。
他危言耸听地指出,这种不信任一旦扩大,极有可能引发香港社会新一轮不可控的经济与社会动荡,甚至会影响到美国方面的态度,为英美关系带来不必要的外交摩擦。
他暗示,追查一台已经“可能被炸毁”的机器所带来的价值,远不能与维护香港作为帝国远东金融支柱的稳定相提并论。
最后,他以总督的身份,郑重请求伦敦高层能够“从大局出发”,审时度势,及时结束这场“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的、毫无意义的闹剧”。
发完密电,港督并没有停下来。
他知道,光靠一封电报,还不足以让固执的军情六处低头。
他拿起了书桌上另一部红色的、没有拨号盘的保密电话。
这条线路,直接连接到伦敦白厅,通往他当年的政治导师,如今内阁中的一位实权人物的办公室。
电话接通后,他没有再使用电报中那些模糊的外交辞令。
“老师,是我。”
“我需要您的帮助。mi6那帮人,快要把香港给拆了。”
他巧妙地将mi6的调查,与“维护香港金融稳定”和“避免与美国产生进一步外交摩擦”这两个伦敦最关心的问题捆绑在一起。
他向他的政治盟友暗示,如果任由mi6胡来,导致香港金融市场出现任何波动,最终买单的,将是整个大英帝国的经济利益。
“是的,老师我明白他们的职责。但是,为了一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