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位鲜卑天子,并没有遂了贵族们的愿。
拓跋宏在祖母改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他以南下南齐为名义,骗了所有贵族随军南下,至洛阳,才告诉贵族,他要迁都洛阳。
他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鲜卑人旧俗难消、旧弊难改,都是因为都城在平城,也就是山西大同,彼时山西大同都是草原,游牧习性不改,文化难改。
拓跋宏迁都成功后,将平城的祖庙都拆到了洛阳,甚至不许贵族下葬到祖地,只能下葬到洛阳。
轰轰烈烈,比文明太后更加极端的太和改制来了。
拓跋宏下旨不许编发、只能蓄发;不许左衽,只能右衽;不能袴褶胡服,只能汉服,他本人更是从胡服改为了中原天子服;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就是不能胡言,只能汉话,否则罢官;
再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小学,以兴文教。
拓跋宏亲政的第六年,太和二十年,拓跋宏更是下旨,鲜卑复姓废除,一律改为汉姓,他本人拓跋氏改为了元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等等。
他的太和改制,被历史称之为孝文帝中兴。
太和二十三年,拓跋宏亲征南下,于军中积劳成疾,驾崩于军中,谥号孝文皇帝,庙号高祖。
元宏留下了一套办法,两个文化完全迥异,如何融合的办法,那就是全盘汉化,而非守着‘子贵母死制’的陋规,在陋规中死去的办法。
在元宏之前,太子册立之时,就会处死母亲,防止母亲亲族乱政,这就是子贵母死,类似的陋规,在全盘汉化之前,无处不在。
在熊廷弼看来,没有什么王化,只有汉化,不肯汉化,就是不肯王化。
他准备前往江户,关东平原,将实现他所有的野望和筹划。
万历二十年八月十五中秋节,大明船队抵达了长门城外捕鲸港,熊廷弼在长门城,见到了新任的石见银山代管奉行,移交了代管所所有公务。
三天后,船队再次起航,前往了江户城。
船队抵达江户这天是九月初四,熊廷弼站在游龙号甲板上,用千里镜看着已经开始沉寂的富士山。
富士山将近两百年爆发一次,每一次爆发,都给关东平原带来了大量的火山灰,让土地更加肥沃,万历二十年,富士山山头已经有了些积雪,代表着这座火山重新安宁,也代表着关东平原将迎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