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三百一十七章 跟着陛下有钱赚(6)

的身份,在讨论经营问题。

“朕比较顾虑,这些种植园,大明百姓们不肯前往,占据了统治阶层的主体人口的绝对数量不够多,朕担心这些种植园,无法长治久安,更加明确的说,大明百姓故土难离,恐怕种植园之事,做不成。”朱翊钧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王国光看着陛下,而后思虑了片刻,选择了实话实说:“陛下,多虑了,咱大明,只缺生计,不缺人丁,桃吐山上挖白土的汉人比俘虏还要多,这也是侯于赵、周良寅在大宁卫、会宁卫、彰武等地屯田,能够屯的出来的原因。”

“只缺生计,不缺人?”朱翊钧疑惑的重复了一遍。

王国光叹了口气说道:“陛下,天下困于兼并。”

“朕明白了。”朱翊钧思索了片刻,听懂了王国光的意思,故土难离,其实说的是活得下去的人,活不下去的时候,总要以活下去为第一目标,天下困于兼并,失地的农户数不胜数,出海就成了一个选择。

朱翊钧深居九重,哪怕是已经用了所有手段去了解生民苦楚,但思考问题的时候,还会有一些自以为是,出海在当下,仍然是一个风险极大的行当,出海的人几乎都是活不下去,才去海上讨生活,他这个认知是没有问题的,他只是低估了生民苦楚的数量。

这个绝对数量,完全足够了。

张居正这一句天下困于兼并,虽然只有几个字,却显得格外的沉重。

这个时候,张居正和皇帝的新政,就发生了冲突,开海和天下清丈还田,就产生了根本性的矛盾,清丈还田,是为了让势要豪右们把田亩还给陛下,如果真的做到了天下清丈还田,那百姓们安居乐业还会出海?

这清丈还田耕种需要人,拓土开边需要人,开海还需要人,大明的人丁,能够满足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大明人真的很多,兼并问题的严峻,远比朱翊钧想象的更加剧烈,还田只在大明的南衙十四府进行,杭州和苏州紧邻,但杭州也只是进行了清丈,并没有进行还田。

朱翊钧开始跟王国光梳理这2707万两白银的投资。

直接投资,主要的还是船厂的产业链的建设,这个船厂的产业链是很漫长的一个投资,海事学堂需要扩建,培养舟师的同时,也要培养水手,同时在各处投产船厂、桐园、铆钉厂、纺织等等;除了造船产业链之外,则是围绕着海贸商品的产业链投资,比如丝绸、桑园、蚕桑工坊、棉田、棉纺等等,还有海港的建设,吕宋的马尼拉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