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五百八十三章 两宋三百载,未曾复燕云(7)

真正促使李隆基催促哥舒翰进兵的原因是安思顺之死。

安思顺在开元年间就提醒李隆基,小心安禄山,而且是不顾李隆基对安禄山的信任,多次反复的进言安禄山反状,而赫赫有名的郭子仪、李光弼等人,都是安思顺的部将。

哥舒翰在潼关领强兵,诬告安思顺要报宿怨请天子杀安思顺,李隆基只能杀了安思顺,安抚哥舒翰。

安思顺被杀之后,李隆基开始频繁派人催促哥舒翰出关,哥舒翰出关作战,二十万唐军,败在了八万叛军手中,哥舒翰被俘后,更是直接投降了安禄山,并且说:陛下拨乱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门,来瑱在河南,鲁炅在南阳,臣为陛下以尺书招之,三面可平。

哥舒翰如此痛快的投降,如此恭顺,让安禄山欣喜若狂,心情愉悦。

万士和点评这段,认为历来拔高哥舒翰,主要是为了体现李隆基的无能和傲慢。

而对于安史之乱关键之战,潼关之战的失败,万士和则认为:主要责任是李隆基多年懈怠,仓促之间,无人可用,用人不当,战略失误。

那时候,哥舒翰已经垂垂老矣,人都已经中风了,半身不遂了,朝廷看了半天,只能派遣这样一个将领到前线,那不就是朝廷无人可用,用人不当吗?

哥舒翰已经老了,打不动了,将熊熊一窝,和安禄山、史思明这样虎狼之师作战,便只有这么一个结果了。

而万士和对李隆基的批评主要是在于战略失误,李隆基在安史之乱中,做出这么多荒唐的决定,其目的就只有一个,他想速胜。

安思顺的战略是:潼关坚守不出,让郭子仪和李光弼偷家。

这个战略也是当时的共识,唯一的缺点就是有点慢。

安思顺就是当时朝廷里唯一一个能拦得住李隆基想要速胜的人,结果安思顺被杀,李隆基想要速胜的想法,就和他信任安禄山一样,无人可以劝谏了,最终导致了潼关之战的一地鸡毛。

朱翊钧忽然想起了李成梁来。

自万历十九年李成梁离开辽东后,辽东的局面逐渐败坏,到了万历二十九年,内阁首辅沈一贯,看了一圈,只能再次启用了赋闲十年、已经七十六岁高龄的李成梁,再镇辽东。

无人可用,也是那时候的困局。

对于宋太宗北伐、潼关之战的败北,万士和基于矛盾说,对这两个典型的案例进行了再分析,其实就是提醒皇帝陛下,要居安思危,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