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章

第四十章 九序心法,逆生虚空!(8)

鲲鹏万里,对常人来说已经是神乎其神的事情了,而对修道的人来说,却尚未进入最高的、绝对自由的“逍遥之境”。

虚空粉碎,则身无其身,也即庄子所说的物我两忘,无物无我,在内无我,在外无物,内外皆空,这才是“真空”。

性命圭旨上有一首诗诀,算是恰如其分,诗曰:“虚无一窍正当中,无生无灭自无穷。昭昭灵灵相非相,杳杳冥冥空不空。”

到了虚空粉碎之境界,则无物无我,但,既然已经达到无我之境,那么自然也就无思无虑、无意无为、无声无臭、湛然而静、寂然不动。

那么,又何来“以证极则”?

有“极则”,而且需要去“证”,这些纯粹都是有思有虑的思维活动,那岂不是与“虚空粉碎”自相矛盾了?

甚至可以说,既然需要用文字来表述,那便是有为法了,就已经有了“色相”,不能称之为“虚空”。

对此,“三教先生”有解:

“岂其有则也,而必曰则者,何欤?岂其有证也,而必曰证者,何欤?极之一字,且不得而言矣。而曰则曰证,特借其言以发明之尔。”

便如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因此可以说,“以证极则”,乃是勉为其难,强解玄奥。

后“三教先生”之门徒,三一门初代弟子林贞明说得更明确:

“到此地位,非惟一法不立,且无法可说,而说亦不得矣。”

“!!!”

看完整部典籍,夏烨骤然睁眼,眼中精光大放,似有所悟!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章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