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1.39章 第三阶段冲突(4)

先朝着东侧迂回。

虽然卫铿这次行动在人数上比起上次没有增加,但是在辎重、重火力方面发生了质的改变,可以打“富裕仗”。

因为不同于上次,有单一的自己陷落在敌人手中,必须要有任务时限,现在卫铿掌握更多的主动,所以行军也是以“稳”字当先。

哦,说的实在一点,那就是吉安城的伤亡多几百人少几百人,目前和自己关联不大,双方的关系最多就只是商业贸易关系,现在曾家刊恳求时所说的同盟呢?说到底,依旧还是自己单方面付出。

卫铿作为一个普通人,有时候站在个体的角度上对群体指令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

作为个体,当所在社会和另一个社会交流和沟通时,如果自己一方实质上是单方面付出,那么!——什么“一家亲”“血浓于水”的,都只是所在集团的总意志期待能达成的目标,绝不是自己这个普通人所能去依托的现实。往往呢,所在集团的上层在这种集体付出时可以容忍度高一点,但是普通小民没有本钱去相信“不是现实的宣传”,他要是真的相信一家亲,结果被对面诈骗了,只能上吊。自己这边代表集体打交道的对话窗口,该为了“大局”还会为了大局,一点都不会帮自己索赔。

所以啊,什么时候当另一方能为原则一起应对共同灾难,例如一起抗击洪水,一起面对外敌,总之,一起履行过‘关乎于共同生存发展规则’的义务时,那么这个一家亲,血浓于水的概念,才是可以依赖的现实,作为普通个体小民才可以“应该付出义务”。

现在的卫铿个体全都是上述的小民,秉持这上述利益观点,这就直接影响了卫铿群体的决策。

所以卫铿现在救吉安城,在行动利益关联上,是为了整个该区域的人类,团结该区域的人类,也就是有助于自己在该地区的发展生存,所以不惜一战。

故在战略上会保住吉安城,不可能在战术层面上为了减少吉安城伤亡,主动承担过多的损失。

所以在一切计划安排上,只要吉安城不死绝,一切都没什么

当吉安城死了百分之三十以上的人时,卫铿才会在战术上稍稍调整。

……

在行军到三十小时后,

卫铿兵团前线侦查,很快在吉安城的东侧,发现了大量生物朝着一个区域聚集的脚印。此迹象表明那里存在大量食草生物以及食肉动物。

卫铿根据食草动物的步伐跨度,确定这不是被食肉动物追击时的跨度,羚羊那蹄子跳起来一下都好几米的。而这食草动物是不慌不忙的迁徙,而食肉动物的足迹是在食草动物外围,很像是牧羊犬在外围护卫一样。

卫铿集群发现这种情况后,前沿侦查部队根据粪便新鲜程度,湿润度,进一步判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