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番外第64章 大汉是来带给蛮夷先进生产力的(3)

效力的。

当地接待官员连忙解释:“此地比南中滇州更为潮湿苦热,故而以土为墙吸潮太多,人居其中不但暑热不堪,更增湿病。

好在炎热之地木材生长极快,虽多糟朽不直,无法大用,拿来盖屋却也得其所哉。其中还多有驱虫香木,可供官府仕宦之族用度,如今每年还往中原运送数万根,都是以海船舶载。”

刘备点头,又问了几个问题,主要是了解当地和中原的贸易往来。得知除了大量热带木材之外,当地主要集中种植出产的,就是豆蔻苏木这些植物香料。

其他珍稀之物,比如犀角象牙孔雀这些,倒是不多,因为没办法规模化扩大生产嘛。这个时代也不可能人工大量养殖那些动物。

唯一的例外是珊瑚,金兰湾附近本来就有大量的海床珊瑚,甚至后世李素去越南芽庄旅游,都潜水看过当地珊瑚,跟泰国芭提雅那边的的珊瑚湾也差不多。

这次刘备的船队抵达的时候,在港湾外其实就看到了好多用巨大碇石和锚链固定的浮标木塔。

当时刘备还问过李素那些是什么东西,后来才得知是用来标注珊瑚礁群位置的。防止在茫茫大海上,采珊瑚的渔民回去后,下次来找不到地方。

后世这种浮标当然都是塑胶的,但汉朝用的显然是木头的,水中是铁链,水底是大石头。

采摘的时候,土著渔民背负一个用皮囊罩住口子的木桶潜下去,皮囊上接一根刷了生漆的牛肠作为呼吸管,用木桶里的空气能维持好几分钟呼吸——

这种气密技术,还是来源于二十几年前,益州那边开采自贡井盐的时候,为了天然气煮盐井而发明的。无非当时用于天然气的传输,现在挪用到了潜水作业呼吸用的水肺上。

当地的珊瑚床也不太深,最多七八丈,浅的地方才三四丈,这点氧气够了。就是在水下不太用得上力,拿着小巧的鹤嘴锹和铲子,砍珊瑚依然效率低下。

不过即使是这样的工艺,也是汉人殖民者哦不是官府来了之后,才教会当地人的生产方式。

别说倒退二十年了,就是倒退十年、交州北部来的汉人刚刚大批到此完成定居的时候,当地土著都还没有任何先进生产技术,是全靠肺憋气采珊瑚的。

基本上水深超过三丈的地方的珊瑚就只能干看着,而且上浮下蹿几十次,可能才砍下一丁点珊瑚枝,这才导致珊瑚在中原卖得很贵,历史上后来能成为石崇王恺斗富的标的。

最近这十年下来,珊瑚几乎一年一个价,中原的珊瑚都跌去三分之二了,奢侈品程度也大大降低,都是林邑这边产能升级的结果。

刘备对这些热带产业一个都没见过,兴致颇佳,临时要求当晚就上岸居住。

不过这个要求可是吓坏了随行官员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