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115章 新任侍中(2)

换取,就不必了。朕刚许出去的封赏,就让朕再收回去吗?”

司马懿长施一礼:“臣谢陛下恩典!陛下实乃古往今来第一明君,第一圣君,第一仁君!”

曹睿哈哈大笑:“朕如何来的这么多第一?不必捧朕,朕若没有诸卿辅佐、自己一人也做不来这么多事。”

司马懿又是谢了好一会儿。

曹睿听着司马懿的话语,心中不禁起了些感慨。

方才给司马懿增邑七百户的时候,可没听他谢的这么真诚。看来在司马懿的心中,长子司马师的前途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这也难怪。

世家大族想要长久延绵下去,历代积累这是必须的。地方豪族或许积累资财、而河内司马氏这种士族、积累的就必须是声望和官位。

声望是刚需。

司马懿这一辈就曾流传过‘司马八达’的说法。而司马师这里,也有与夏侯玄、何晏并列的美称。

而做官也是刚需。

就拿汝南袁氏‘四世三公’这一难得的家族成就来说,这是家族主脉连续四代人都出过三公。少哪代、缺哪代都不算。

同理,河内司马氏也是这般。

司马懿之父司马防,对曹操有举荐之恩,而后更是做到了两千石的京兆尹。

司马懿这一辈就更不用说。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更是人杰。

司马懿的儿子们中,司马师和司马昭都未出仕。反倒三弟司马孚的两个亲生儿子,司马邕和司马望两人,都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做了郡吏。

这让司马懿如何不急?

与家族传承相比,司马懿自己这个三公身上、多几百户少几百户,反倒不是什么紧要的问题了。

此事告一段落,曹睿又点起了辛毗的名字:“辛侍中在长安总管后勤,事务繁琐极少差错,实乃用命之职。”

“以辛卿坐镇关中之功,增邑三百户。”

辛毗自然又是一阵感谢。

曹睿与辛毗寒暄了几句后,逐渐步入了正题。

曹睿道:“此前征吴之时,大司马首功增邑两千五百户,大将军次功增邑一千户。”

“可是现在,朕意颇重张郃之功。因而与诸卿商讨一下,是大将军功大、还是征西将军张郃功大?”

一片寂静。

谁也不傻,皇帝问了一个这么敏感的问题。

封邑的多或少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