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10章 太学之见(2)

“无妨。”曹睿转过头来:“司马子上是吧?朕知道你,可以开始提问了。”

太学问政已成固定流程,年轻的士子们、在毕业之前,往往会聚众猜测问题与提问之人。

司马昭自然也听了一些,再度行礼后出口问道:“学生请问陛下,太学的教授们称陛下曾言‘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前两届太学生皆前往陇右、雍州管理屯田之事,而此后的太学生、还有哪些能为大魏效力之处呢?”

曹睿点头:“朕的确说过这句话。司马子上,学子们在太学中、可否理解朕这句话的本意?”

司马昭拱手答道:“禀陛下,博士们称此言乃是说,为官者需要明习庶务、懂得百姓疾苦,为国治民之时才能称职得体。”

曹睿道:“博士们教的没错。但朕今日要与太学生们多说一句。”

“朕方才在想,今日集贤堂中的太学生们,有朝一日会出多少两千石呢?会不会有刺史、尚书,会不会有六部九卿呢?”

“朕对你们、对太学生们的期望是无限的。这便是‘宰相必起于州部’的另外一层含义了。”

曹睿话音刚落,集贤堂内一千多年轻士子们又得到鼓舞、热烈而又急促的鼓起了掌来。

曹睿听着掌声,倒没有因太学生们的拥护而自满,而是感慨太学生们的活力与激情。

年轻就是好。

整日在宫里、在朝堂上,与这群五六十岁、六七十岁人老成精的臣子相处,哪里有与学生们相处来得轻松?

郑称抬手、掌声瞬间停下。

曹睿又道:“方才问到有哪些可以效力大魏的地方,朕今日明白告诉诸位学子。”

“凡是太学毕业的学子,为太学郎、皆需在各地屯田、水利、农业之处任职三年。”

“非如此,不能明农桑之艰难、国力之来源、万民之所想。”

“三年期满,考评通过,则太学郎们皆转为五百石,前往洛中各官署、各州郡任职,同等情况优先升迁。”

曹睿话音刚落,又来了一波热烈的掌声,惹得曹睿都有些审美疲劳了。

今日光禄卿杨阜也一并来到现场,曹睿与郑称对视一眼、又指了指杨阜。

郑称当即会意,叫停了掌声后、高声道:“诸位学子,现在由光禄卿杨公、当众公布今年太学学子去向。”

杨阜从后缓缓几步上前,集贤堂内顿时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