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魏已有大舰百艘,请允臣细细说来。”马钧一边走着,一边介绍道:
“甲型楼船、也就是旧制的标准楼船五艘,各可载六百人;主要用于江中防御的乙型楼船四艘,各可载五百人;可以航海的丙型楼船十艘,各载千人。加装巨型拍杆的丁型楼船九艘,各可载五百人。”
“标准的甲型艨艟五艘,各载八十人;可以航海的乙型艨艟二十艘,各载一百五十人;江中所用的丙型艨艟四十二艘,各载一百人。”
“甲型斗舰五艘,各载二百人。兵力加强过的乙型斗舰二十艘,可载三百人。”
“至于寻常能载十至二十人的油船及走舸尚有千艘,以及各色漕渠中运粮的平底慢船,扬州各地足有二千余艘。”
曹睿略略点头:“也就是说,楼船、艨艟、斗舰这种中大型船尽皆是在巢湖船场中制造而成,油船、走舸、运粮船皆是从各地征调来的了?朕并未看到此处有造小船的地方。”
“陛下圣明。青徐二州将作在太和五年、六年间督造粮船千艘,加上扬州以前的积累才到了两千余艘的数量。”
曹睿扭头看向蒋济:“此前王伟台与朕说过,大略朕记不清了。是不是说从豫州而来的粮船都是只将粮食解运到寿春,而后就各自归返了?”
“是。”蒋济答应了下来:“许昌以西的颍川郡和汝南郡粮船由汝水入淮水,许昌左近和陈郡之粮由颍水入淮水,而河北、兖州、青州之粮则是先入黄河,再至浚仪官仓之内,再经漕渠、涡水入淮水,中间会在谯县中转,梁、谯之粮也是从涡水走。虽都经过豫州,但三条路线互不统属,故而也只是到寿春集散。”
曹睿嗯了一声,接着抛下蒋济,继续对马钧说道:“朕粗略算了一下,按照现在扬州船只的数量和标准,总的船数能载的军队有三万余人。朕也知道,其实不能这么算,对不对?”
“陛下圣明。”马钧连忙在旁应道:“专船专用,去年前往倭国的海船队用的十艘大楼船船舷太高、转向笨重,不适合用在江中作战”
曹睿打断了马钧的话:“只这一项,就没了一万人的数量。”
“是。”马钧接着又说:“楼船、艨艟、斗舰的甲型各造了五艘,在此基础上又各改进了一到两个型号,有了新型号的船,甲型的船若能不用也就不用了。”
“倒是也没浪费。”曹睿笑着朝着岸边停靠着的几艘甲型楼船指去:“用来训练士卒就不错。若再不算甲型的船,那这个数量加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