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132章 点燃整个世界(2)

议你们对引力模型做简化,地面站每6小时更新一次轨道参数,误差控制在10米以内。

做不到再来找我。”

林燃接着说道:

“其实10米误差对定位影响还是很大。

因为你们的接收器需要4颗卫星解算位置,如果轨道误差累积,几何稀释会放大误差到50米。

最好还是把轨道精度提到5米。”

理查德克肖纳问道:“教授,所以我们需要怎么做?”

“5米需要更精确的模型,包括太阳辐射压和月球引力。地面站得增加激光测距设备,实时跟踪卫星位置。”林燃说。

“激光测距?那得建全球网络,成本飙升。原型卫星用得上这么复杂吗?”理查德克肖纳问。

不全球测距,怎么打造全球网络,怎么把卫星数量给堆上去呢?

林燃说:“克肖纳,原型卫星是技术验证,必须达到5米轨道精度。

我们先用transit的地面站升级激光设备,验证可行性,再做全球部署。

对了,信号中还可以嵌入轨道数据!接收器直接用卫星广播的星历表,减少对地面站的依赖。

星历表需要32位数据,每秒更新一次,带宽够用。加上双频设计的话,电离层延迟也能校正到厘米级。”

理查德克肖纳惊叹道:“好,双频加星历表确实能解决问题。原型卫星的技术路线清晰了。

简直完美!我们用prn码调制信号,tcxo加卡尔曼滤波稳住时钟,双频加星历表优化轨道和延迟校正。下一个目标:6个月内拿出原型设计!”

“六个月?三个月!”林燃说。

在林燃的指点下,原本最多算技术可行性方案验证,现在已经能算一套完整方案了。

而对于林燃而言,自己的计划充其量算是刚刚开始。

林燃的计划是一幅天才与勇气交织的画卷,由两个时代的图案汇聚而成。

在设计gps卫星的同时,他将它们的建造委托给了通用航天,但这只是基础。在每颗卫星中,他设想了一个秘密模块:来自2020年的技术:星链系统。

所以他需要在2020年,用1960年的登月技术和可回收火箭获得原始资源,然后完成类似星链的低空互联网研发。

再把模块带回60年代,发射到近地轨道完成组网。

但卫星组网只是开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