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141章 多智近妖(8)

此您是怎么看的?”

林燃说:“我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是和做数学的人口有关,华国经济发展起来的时间不长,在数学方面的积累不够。

以华国的人口密度、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对数学的重视程度,我们在数学研究的整体水平追上欧美只是时间问题。

莫斯科在数学上超过英格兰花了两百多年。

从欧拉去莫斯科开始算起,以柯尔莫哥洛夫30年代建立的概率论公理化体系作为反超节点,花了整整两百多年呢。

我们这才哪到哪。

慢慢来吧,数学是一个静待开花结果的过程。

我知道大家都喜欢天才的故事。

喜欢像陶哲轩,13岁imo金牌,21岁普林斯顿博士,24岁当数学系教授。

又或者是我这样二十岁出头,半年时间接连发表顶级刊物,解决世纪难题。

但当数学作为一个整体的时候,我们要去讨论一个国家的数学研究发展如何的时候,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那会更像是小平邦彦的故事。

小平邦彦写的惰者集:数感与数学里说

‘在证明定理时,数学家并没有察觉自己的数感发挥了作用,因此会以为是按照缜密的逻辑进行了证明。

其实,只要用形式逻辑符号去解析证明,数学家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样最终只会得到一串冗长的逻辑符号,实际上完全不可能证明定理。近来经常听到人们在讨论数学感觉,可以说数学感觉的基础正是数感。所有数学家天生都具有敏锐的数感,只是自己没有察觉而已。’

到了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习惯于菲尔兹奖经常能够看到华国人的身影,不再像现在这样,华国出现一名菲尔兹奖得主就值得欢呼。

我们会习惯于,国际数学家大会没有华国人的身影,就不能算完整。

这样的现象不是突然出现的,就像数学家基于数感,是长期培养出来的数感,而不是什么天赋,这样现象出现的时候,其实是基于华国长期的发展,而不是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天才的闪耀。”

彭倩人听傻了。

就年轻数学家面对这样的问题,一般都回答的很浅。

她没少采访数学家,数学家谈到数学就兴致勃勃,谈起其他其实是不擅长的,或者说不了解的。

但林燃讲的不是好不好的问题了,是很符合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